▲ 11月21日,智利总统皮涅拉在智利圣地亚哥的一处投票站参与投票。
当地时间11月21日,智利总统大选举行首轮投票。到当天晚上投票统计至91.52%时,极右翼候选人何塞·安东尼奥·卡斯特获票28.01%,位居第一;左翼候选人博里克获票25.64%,位列第二,与卡斯特一同进入了第二轮竞争。
从此前的民调统计情况来看,首轮投票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但从第二轮候选人的执政理念来看,本届总统大选最终将成为“左右两种道路的竞争”。
现年55岁的极右翼候选人卡斯特是智利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他公开表示认同皮诺切特军政府的施政理念,被媒体称为“自皮诺切特政府以来立场最右的总统候选人”。他主张延续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认为智利经济的发展出路在于进一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动国企私有化等,在国防与安全领域,卡斯特主张强化军队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被认为是“军政府思想的继承人”。
相比之下,左翼候选人博里克的政策方向上与前者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位现年35岁的“智利史上最年轻总统候选人”也是左翼民粹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执政理念上,博里克将自己定义为生态学家、女权主义者和区域主义者,希望建设一个类似于欧洲福利国家模式的政府,他主张进一步消除以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首的“皮诺切特余毒”,包括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调整社会分配等。
▲ 21日,在智利蓬塔阿雷纳斯的一处投票站,左翼政党联盟总统候选人博里克参与投票。
与以往选举不同的是,本届智利大选首轮淘汰的候选人在政治光谱中均处于中间地带,其中代表中右派的执政联盟候选人西歇尔获票12.61%,位居第四无缘二轮竞争,中左派代表人物亚斯娜·普罗博斯特排名第五。出人意料的是,在首轮投票中得票数位列第三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佛朗哥·帕里西始终居住在美国,甚至没有返回智利参加选举。
智利选民在本届大选中的投票倾向极为分裂,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一种强烈的“求变心理”。一直以来智利都被视为拉美“优等生”,不仅人均GDP常年位居拉美前列,经济开放程度与国际合作水平也堪称拉美“示范性国家”。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国内收入分配差异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也持续加剧。接连几届中间派政府均无力应对这一变化,促使社会不满情绪持续积压。2019年智利地铁票涨价事件引爆了长久以来的社会矛盾,智利发生持续性暴乱,进一步滋生了民众的极端情绪。故在本届大选投票中,选民不再青睐中间党派,转而寄希望于代表改变的非传统力量,正因如此,卡斯特凭借极右立场在数月间支持率暴涨,一路反超西歇尔等人高居首位。
民众的求变心理在大选投票率上也有体现:统计数据显示,由于智利大选投票不具有强制性,智利此前两届大选中选民投票率走低,到2017年皮涅拉二度当选总统时,二轮投票率仅有48%,侧面上反映出民众对政治参与意愿处于低水平。
首轮投票结束后不久,围绕二轮投票的竞争就已经展开。入围最终决战的两名候选人在政治主张上差异明显,给国内政治力量重新排列组合留出了充足空间。其中落败候选人的态度,对后续战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既要在博里克与卡斯特的争取中争取足够的价码,也要代表自己的政治团队主动发声。目前来看,发声者主要的关注点均集中于左与右两种道路的选择,这使得第二轮大选投票或许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场关乎智利未来发展方向的道路理念之争。
作者:张峻榕
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宋琤
图片:新华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