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于2013年通过自经济危机以来数额最高的、超过20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视觉中国
5日,日本安倍政府召开临时内阁会议,正式通过一项总额高达2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约为2018年日本GDP总额的5%。
这是继2016年8月的28.1万亿日元之后,安倍政府再度推出超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显然,其主要目的仍是应对经济下行风险,保持日本经济中长期的稳定增长。
最新方案覆盖时间为2019财政年度最后3个月和2020财政全年,又称“15个月预算”。日本2019财年截至明年3月底结束。安倍政府预计,本次经济刺激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推升效应为1.4%左右。
另据日本媒体统计显示,自2012年第二届安倍政府启动以来,这已是第5次制定经济刺激计划。超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中短期内一定会对日本经济产生影响。当然,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客观地分析与评估。
总体来看,安倍政府此次紧急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主要存有四方面的考量:
首先是为应对消费税率提高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今年10月1日起,日本消费税率由原先的8%提高至10%。尽管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扩大日本政府未来的税收收入,缓解财政收支失衡的压力,但消费税率的增长也可能引发民众消费欲望的下降及企业生产和再投资意愿的衰减,进而导致宏观经济出现大幅滑坡。
鉴于此,安倍政府希望通过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为自己提高消费税率的经济政策“买保险”,防止日本经济在中短期内出现“塌陷式”衰退。
其次,加速灾区的重建与恢复。今年第19号台风“海贝思”直击日本本岛,对新干线、高速公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也对未来日本经济能否维持低速增长造成重大威胁。
▲ 台风“海贝斯”逼近日本时,人们开始囤积食物,面包被抢购一空。| 视觉中国
不仅如此,2011年“3·11”地震的“余威”并未完全褪去:部分地区仍处于核辐射的直接威胁;东北部地区的灾后重建进程缓慢;部分基础设施及生产设备的修缮和重置等仍未见显著成效;许多灾民仍不愿回归家园,如游民一般生活在外。对此,安倍政府始终将“灾后重建、振兴灾区”作为其经济政策的主要聚焦之一。因此,安倍政府推出的若干次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中,用于灾区重建的相关预算总要占据相当的比重。
第三,投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日本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同时向广大中小企业“输血”,维持日本传统的就业体系和生产体系。尽管日本制造业在全球具有较强的技术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但随着大数据、物联网(IoTs)、5G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日本制造业的传统竞争力优势日渐式微。在此背景下,日本需要持续扩大经济投入,增加研发的竞争优势,以紧跟尖端技术的发展前沿,维持其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本轮经济刺激计划将设立一个总额约3200亿日元的新基金,重点投资“后5G时代”的技术开发,并对健康医疗及农业领域的技术革新提供支持。其中,不仅仅是大企业,广大的中小企业亦成为日本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而且,中小企业也是解决日本国内就业,维持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如何拯救大批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维持日本稳定的就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等,是安倍政府亟须面对并解决的一大课题。这也成为安倍政府推出此次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动机之一。
第四,实现“安倍经济学”的战略目标,践行安倍自己的政治诺言。2012年末第二届安倍政府启动之后,就在积极谋划振兴经济的政策方略,并抛出由所谓“三支箭”(超规模量化的金融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所组成的“安倍经济学”。此后,安倍政府再度提出“安倍经济学”的“新三支箭”,即“安倍经济学”2.0版本,其中包括实现202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增长至600万亿日元的目标。
然而目前看来,这一经济目标显然已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实际上,2018年日本GDP总额约为550万亿日元。内阁府11月数据显示,即便有消费税上调前的突击消费助力,今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季度仅增长0.1%,为一年来最差表现。
分析人士估计,消费税上调后,日本经济第四季度出现收缩基本“板上钉钉”。
作者:陈友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