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和平”组织在智利海滩上放置巨大塑料瓶,警示塑料污染问题。|视觉中国
据统计,2016年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分钟消费多达100万支瓶装水,但其中不足半数的塑料瓶得到有效回收,更多则沦为白色垃圾,被埋入地下甚至丢弃于海洋中。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越多越多的国家开始正视瓶装水带来的环境问题,并试图通过一系列法规和政策,鼓励人们养成更环保的消费与生活方式。以英国为例,继去年底伦敦市政府决定将直饮水站纳入城市蓝图后,英国政府上月宣布将实施一项塑料瓶回收计划,以减少白色垃圾对土地和海洋的污染。
本世纪中叶海洋中塑料垃圾的重量将超过鱼类
据英国《卫报》报道,仅2016年一年,全球就有4800亿个塑料瓶被生产和消费,比十年前增长了60%。如果将这些塑料瓶首尾相连,长度达到7500万公里,是地球到太阳的一半距离。这一惊人数字的背后是人们对瓶装水、瓶装饮料与日俱增的需求,并且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欧瑞国际去年发布的全球包装趋势报告预计,到2021年,全球塑料瓶的消费量将达到5883亿个。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数目庞大的塑料瓶仅有不足一半获得回收,被重复利用以制造再生塑料瓶的比例则更低,只有约7%,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最终都沦为白色垃圾,被埋入地下甚至丢弃于海洋中。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去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瓶多达500万至1300万吨,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海洋中塑料垃圾的重量将超过鱼类。去年6月,科学家在南太平洋一处无人岛上发现了重达18吨的塑料垃圾,而它们不过是随洋流漂泊的“同类”中的极小部分。
▲在印尼蓝梦岛海岸附近水下,全是瓶子、包装纸和袋子。|视觉中国
日趋严峻的海洋塑料污染不仅损害了地球环境,也危及到鸟类和海洋动物的生存,并最终通过食物链让人类自食其果。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在对鳕鱼、贝类等海产品研究后发现,三分之一的海洋鱼类体内都含有塑料垃圾。与此同时,比利时根特大学通过计算发现,一名海鲜爱好者一年内所食用的海产品中可能包含了1.1万个塑料微粒。鉴于海产品中微量塑料的潜在危害,欧洲食品安全局在去年向人们发出关注鱼类食品安全的警告,并呼吁有关机构对此展开紧急研究。
回收计划预计每天拦截数百万个空瓶
英国每年塑料瓶的消费量约为130亿个,其中有超过30亿个不能得到回收,而是被焚烧、填埋或者丢弃。据路透社报道,英国环境部曾发布公告称,若政府再不着手处理白色垃圾问题,十年后海洋内的塑料垃圾将增加到目前的三倍。为鼓励民众参与环保,英国政府日前宣布将实施一项塑料品回收计划,以减少白色垃圾对土地和海洋的污染。
根据计划,消费者在购买瓶装饮料或瓶装水时须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虽然这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但人们在退回塑料瓶时就能收回押金。英国环境部长迈克尔·戈夫表示,回收计划将首先在英格兰进行试点,当地政府将于今年下半年讨论具体实施方案。他同时透露,举措之一是使用类似自动售卖机的机器,当人们塞入塑料瓶时,机器就会返还相应的押金。至于押金的具体金额,当地媒体猜测,英国极有可能参照其他已执行相似政策的欧洲国家,例如在德国一个矿泉水瓶的押金约为22便士,瑞典则是8便士。此外,“空瓶回收”计划还将涵盖一次性玻璃瓶、铁罐和铝罐。
“有证据表明,押金政策和适当奖励可以有效地推动改革,计划推广后,预计每天将有数百万计的塑料瓶得到回收。”戈夫表示,塑料制品不仅污染人们的居住场所,还破坏海洋环境,对海豚、海龟等动物栖息地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我们必须从源头解决白色垃圾问题,在它们漂向海洋和村庄之前就进行拦截。”
饮料企业对回收塑料瓶缺乏热情
饮料和瓶装水所使用的塑料瓶通常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成,这是一种可回收的材料,使用100%再生塑料来生产瓶子,能够比使用原始塑料减少75%的能耗。环保组织称,只要厂商愿意,用以灌装的塑料瓶完全可以用100%的再生塑料制造,然而出于品牌形象和销量的考虑,饮料厂商对此并不积极。
据统计,绝大多数的塑料瓶都由全球饮料巨头们“制造”,其中可口可乐公司每年生产超过1000亿瓶饮料,相当于每秒有3000余个塑料瓶被投放到市场。然而,全球排名前六的饮料生产商对塑料瓶的平均回收率仅有6.6%。在环保人士看来,饮料巨头们必须付诸更多努力,以减少软饮行业的“塑料足迹”。遗憾的是,企业对此表现冷淡,六大生产商无一力求实现100%的循环利用,更有两家公司完全没有改善现状的意愿。
面对来自环保组织的压力,可口可乐将责任归咎于一些国家的法规。该公司发言人称,在公司有业务经营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44国准许在食品包装中使用再生塑料。“虽然饮料瓶的确可以使用100%的回收塑料制造,但能达到食品级安全的塑料并不多。在当地国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乐于继续扩大再生塑料的使用。不过要想提高塑料瓶的回收率,就必须首先形成一个能适应塑料瓶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这名发言人如此表示。
英国塑料联合会认为,政府不应该对企业施加强制性的回收指标,理论上塑料的回收率可以达到100%,但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消费习惯、经济成本、品牌形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此外,对那些通过加税或加价来减少塑料使用的措施,例如英国早些年推行的塑料袋收费制,企业也多有抵触。
作者:文汇报记者 陆纾文
编辑:陆益峰 吴姝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