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美关系的桥梁,在中美关系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昨天,在上海的锦江饭店小礼堂举行的“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1972年2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的锦江饭店小礼堂,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中美上海公报》,两国关系从此揭开新篇章。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布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在中美即将迎来建交40周年之际,来自中美顶级智库和大学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又汇聚这个小礼堂,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建言献策。
中美两国元首前不久在G20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期间举行会晤,达成重要共识,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中美关系指明了方向。与会中美专家积极评价此次“习特会”,认为此次会晤为中美在建交40周年之际“再出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并不悲观”
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许多学者表达了乐观的态度。“我们要珍惜中美关系40年发展取得的成果。面对中美的现状,我是一名现实主义者,但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并不悲观。”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兰普顿这样表示。兰普顿认为,建交40年来,中美之间存在三大支柱,即战略与安全、经济、教育文化,这三大支柱得以让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他发出警告:“美国绝不要低估中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的韧性。有些人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接触政策失败了,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此观点并不认同。但我同意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美国的对华政策需要演进和调整。”
哈佛大学教授、《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也认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要不断发展。希望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能够来中国研究学习,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原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则从中美交往历史见证者与参与者的角度,对中美关系进行了展望。“过去40年间,中美关系有很多起伏和动荡,但是总体保持了向前发展的势头。中美关系之所以可以克服种种困难,保持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双方都有这样一个意愿,就是把彼此当成自己的伙伴。”他表示,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要挑战美国,更不是要取代美国。”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副院长包道格表示:“从40年的历史发展来看,中美关系是从没有接触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所以对中美关系要往前看,我们应该带着希望往前看。”
当然,中美关系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近期中美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悲观倾向,与会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中美关系问题上,国际舆论提到最多、也最担心的就是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即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可能爆发冲突。不过,作为“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首任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却认为,中国领导人强调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能够打破这一“陷阱”,因此中美双方要以丰富的想象力,共同努力找到办法,满足双方的重要战略利益。艾利森教授在其著作《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中也提到,两国妥善处理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可避免灾难性战争的发生。
让良性竞争推动中美共同进步
此外,与会专家认为,40年来世界局势风起云涌,国际政治环境变了,中美实力对比变了,但仍然能够找到中美关系演变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基本面”:
首先,中美关系的战略重要性没有变——两国关系的好坏不仅牵动地区形势,还直接影响许多全球问题的解决。
其次,中美同时从合作中受益的事实没有变——中国改革开放能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支持和配合,而美国能够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也得益于与中国的战略合作,美国的经济繁荣也离不开中国商品与市场的贡献。
再者,中美关系与时俱进的必要性没有变——中美各自在变,国际形势在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更新我们的思维,以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把两国关系推向前进,而不是倒退到过去。
与会中美专家还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体量之大、内涵之丰富意味着双方需要大智慧、大胸襟、大格局。已经积累的成功经验为双方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在中美两国重塑互动模式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寻找共同利益、增强相互依赖;扩大合作面、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发展多个“稳定剂”和“压舱石”;辩证看待差异,理性处理分歧,建设性地开展竞争,让良性竞争推动中美共同进步。
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举办。
作者:本报记者 陆益峰 见习记者 周辰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