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单路口的主题花坛亮相,迎接即将召开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视觉中国
2018年是中非合作的大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迎来了中非合作的成人礼,其主题名为“合作共赢 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势必将中非关系推向新高度。
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国际风云变幻,始终稳固推进,历久弥坚,但当时双方友好关系主要体现在政治友谊和互信。
冷战结束以来,由于西方国家在非洲大陆强势推广西方普世价值,许多非洲国家不得不作出政治选择,导致非洲大陆一度陷入内乱无法自拔。经过一段时间调整过后,非洲国家政治逐渐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但由于多年战乱,基础设施成为非洲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亟需外力助推。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带来的挑战以及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的趋势,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中国和非洲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旨在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谋求共同发展,对非洲国家而言可谓适逢其时。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促进中非双方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
中非命运共同体多维度全面发展
中非命运共同体体现在中非同为发展中国家,只是处于不同阶段而已。作为“先富起来”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非合作旨在谋求合作共赢,互相交融,而非中国一家独大。
政治上,高层互访马不停蹄。如喀麦隆总统比亚继3月对华进行国事访问之后再次来华,体现高度政治互信。该互信通过论坛机制形成长远规划和战略指引,客观上为非洲国家政局稳定添砖加瓦。近年来中国赴非游客呈指数般增长便是明证。
经济上,中国品牌亮相非洲街头。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其商品市场70%的日用品、轻工业品皆由中国制造;电信通讯领域,中国承包商占据非洲承包商50%以上,机场、车站出来映入眼帘的皆为华为、四达时代等;刚果(布)的转换插头从多年前的欧标变成如今的中国标准;内罗毕菜场的商贩会讲中文的话,就能卖个好价钱。
文化方面,非洲元素丰富华人生活。虽然非洲文字不甚发达,但从艺术到音乐,非洲元素时刻点缀中国人民的业余生活,比如城市街舞就来源于非洲传统民族舞蹈。
安全方面,中国一直以来在联合国安理会就索马里海盗、非洲萨赫勒地区等安全问题为非洲国家发声。此次北京峰会邀请到联合国秘书长以及27个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参与便可见一斑。
中非命运共同体赢得了非洲国家领袖的肯定。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表示,“中非两国在共同助力全球化”。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也表示,“中非合作论坛是一项伟大的计划”。
中国对非合作逐渐过渡到“授人以渔”
今后,中国对非合作将从“授人以鱼”的初级阶段向“授人以渔”的高级阶段过渡。通过经验分享,不断发掘非洲发展潜力,助力内生驱动发展。
第一,经济结构亟需调整。非洲经济目前处于经济转型阶段。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非洲国家并未摆脱只靠出口一种或若干种农产品为主的经济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受到西方金融机构的资助改革但收效甚微,非洲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甚至从25%降到11%,所以非洲国家也在探索如何有效利用外援来实现经济的内生驱动。中国的优质产能,比如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业、以鞋类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全可以转移到非洲。
第二,发展理念亟需更新。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都需要发展文化,而这正是非洲缺少的。中国应将几十年来的农业、工业现代化发展经验移植到非洲,使非洲工农业不再满足于传统性,最终形成高低搭配、不同层级的产品以适应非洲各类市场的需求。
第三,青年妇女亟需培训。非洲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普遍很快,相应的就业困难等问题可能诱发社会安全问题。因此,应重点围绕青年、妇女开展技能培训,在大型合作项目中更多利用当地员工、加大技术转移力度;进一步完善对非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在西方反全球化、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表明了中非愿意共同举起全球化的旗帜。中国梦是在21世纪中叶前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非洲梦是在“2063愿景”基础之上实现非洲大陆独立自主的发展。如何将中国梦对接非洲梦?今年的峰会将给出答案。
作者:宋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陆益峰 王卓一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