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诞辰日,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达尔文墓前都有人来献花凭吊,缅怀这位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大科学家。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葬礼3月31日在剑桥圣玛丽教堂举行,他的遗体将于今年6月15日被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与牛顿、达尔文等大师为伴。对于前往伦敦的各国游客来说,这座雄伟壮观的哥特式教堂是必去景点,这里也是英国举行国王加冕仪式、王室婚礼之处。鲜为人知的是,威斯敏斯特教堂还是一座国家公墓,此间安葬着3000多位英国的王公贵族和社会名流,包括伊丽莎白一世、牛顿、达尔文等人。
在欧洲,公墓或是宏伟的教堂,或是郁郁葱葱的林地,没有任何萧瑟之感,反而透着一丝宁静和安详,再加上名人之墓云集,因此常常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威斯敏斯特教堂名流云集
威斯敏斯特教堂,又称西敏寺,始建于约公元960年,全部由石头建成。1042年左右,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下令扩建威斯敏斯特教堂。爱德华一世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又被称作“忏悔者”。据说这里原本有座修道院,爱德华一世有一次答应教皇去圣地朝圣却未能成行,为了“赎罪”就应教皇的要求在这座修道院的基础上建造了新的教堂,献给耶稣的大弟子圣彼得。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教堂,实际上是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为纪念爱德华一世于1245年重建的。此后又经历了近300年的修修补补,直到1517年才完工。
如今,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大礼堂。2011年4月29日,威廉王子大婚就在此举行。威斯敏斯特教堂其实还是一座国家公墓,这里不仅安葬着英国的王室贵族,还有许多为英国乃至全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比如科学家达尔文、牛顿,文学家狄更斯、乔叟等。因此,参观一次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能重温英国历史,还能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众多名人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英国大科学家牛顿,他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科学家。“他用近乎神圣的心智和独具特色的数学原则,探索出行星的运动和形状、彗星的轨迹、海洋的潮汐、光线的不同光谱……”牛顿的墓志铭,概括了他一生杰出的贡献。牛顿之墓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大厅的中央,其石棺上镶有图板,描绘的是一群男孩在使用牛顿的数学仪器;石棺上方是牛顿倚卧在一堆书籍中的雕塑,有天使陪伴;背景雕塑是一个圆球,球上画有黄道十二宫和相关星座,还有出现于1680年大彗星的运行轨迹——这颗17世纪最亮的大彗星,因被牛顿用来验证开普勒定律而出名。
除牛顿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还有达尔文、麦克斯韦、法拉第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科学家。如今,霍金也将安葬于此,与他们为伴。
除著名科学家外,威斯敏斯特教堂南翼还有一个著名的“诗人角”,这里安葬着120多位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巨匠,如世人熟悉的乔叟、狄更斯、哈代等。提起这个“诗人角”,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乔叟是英国诗歌的创始人,其著作《坎特伯雷故事集》被称为世界文学体裁的宝库。然而,乔叟死后能被葬入威斯敏斯特教堂,并非出于其文学成就,而因他生前官至英国王室建筑工程的主事。不过,乔叟生前失宠,因此最后教会在考虑其安葬地点时也是思量再三,最后把他的墓穴安排在一处角落里。没想到,英国此后的文学家都以葬在乔叟身边为荣,久而久之,这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也就逐渐变成诗人、作家们离世后“聚会”之处。
拉雪兹神父公墓融合革命历史与浪漫气息
如果说威斯敏斯特教堂拥有着英国式的“贵族”气息的话,那么法国的公墓更多地体现了大革命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位于巴黎市中心的拉雪兹神父公墓——30多万普通人与莫里哀、肖邦等名人大家安葬在一起,而这也是吸引世界游客的魅力所在。
对于首次参观拉雪兹神父公墓的游客来说,第一个问题是拉雪兹神父是谁?他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神父,掌管宗教事务长达34年。后来,路易十四赐给他一块土地,拉雪兹神父在此建立了修道院。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巴黎人口越来越多,市中心也越来越拥挤。为防止疾病传播,巴黎市政府禁止在市中心建立公墓。于是,当时还属于市郊的拉雪兹修道院及周边地区得到了青睐。1804年,巴黎市政府收购了修道院,随后拿破仑下令将它改建成公墓。
为鼓励人们使用这个公墓,法国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1804年,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被改葬到拉雪兹神父公墓。1849年,年仅39岁的天才音乐家肖邦在巴黎去世,也被安葬在此。此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愿意死后与名人为伴。据不完全统计,一共有近100万人曾安葬于此,而目前普通人的墓穴大概有30万个,名人墓地100多个。除莫里哀和肖邦外,埋葬于此的还有大文豪巴尔扎克、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等。虽然是名人,但他们的墓地也显得相对简朴。
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与人类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拉雪兹神父公墓的东北角,有一段长约20米的灰色砖墙,墙上有一些深深的弹孔,墙面上镶嵌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用法文镌刻着金色的大字:“献给公社的死难者,1871 年5月21日至28日。”这就是著名的“公社战士墙”,纪念在巴黎公社运动中遇难的战士。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德意志帝国。然而,新成立的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软弱无能,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这是人类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然而,巴黎公社遭到了资产阶级军队的反扑,节节败退。5月28日,巴黎公社战士退到拉雪兹神父公墓进行最后的抵抗,而“公社战士墙”就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地方。
在拉雪兹神父公墓里,还有一座与众不同、甚至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墓地——墓碑上曾布满红唇印的王尔德之墓。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名句“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经常被人引用。
▲王尔德墓碑上曾布满了红唇印,如今被玻璃围栏保护了起来。
虽然才华横溢,但王尔德是一名同性恋者,这被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所不容。1895年,他因“严重猥亵罪”被判入狱两年。1897年出狱后,王尔德对英国失望透顶,移居法国巴黎。1900年,一代文学天才因病在巴黎的一家旅馆去世,终年46岁。王尔德死后被安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其墓地占地约10平方米,墓碑由白色大理石作为基底,上面则根据他的诗集《斯芬克斯》中的形象,雕刻有一个小小的狮身人面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尔德的爱慕者会来这里凭吊他,许多女孩会情不自禁地在他墓碑上留下红唇印。久而久之,这座小小的墓碑上就布满了红唇。王尔德为何受女性的喜爱?或者是他英俊的外表,或许是他杰出的才华,更或许是他另一句名言:“女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理解的。”
然而,红唇印也带来麻烦,唇膏会渗进墓碑中,每次清洗会造成石碑的损坏。在王尔德后代的呼吁下,巴黎政府于2011年彻底清洗后,给墓地修建了一个透明的玻璃围墙。如今,如果喜爱王尔德,在玻璃围墙上留下红唇印,或许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维也纳中央公墓成为音乐大师们的安息地
“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金色大厅,还有一座安葬着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父子等音乐大家的墓地——维也纳中央公墓。维也纳中央墓地位于该市的东南郊,占地约240公顷,有墓穴33万座。中央公墓是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皇帝弗兰茨在位时修建的,最初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埋葬于此,后来才慢慢对普通市民开放。
由于占地面积巨大,维也纳中央公墓还分成了好几个墓区,其中32A墓地正是20多位顶级音乐大师的安息之所。他们的墓碑形成一个大致圆形的碑林,碑林的中心位置有一座极为简单的白色石碑,顶端安放着音乐女神的青铜像,中间镶嵌着一尊毛发浓密的青铜侧面头像,这就是“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纪念碑。与其他音乐家的墓碑上有生卒年月不同,莫扎特的纪念碑上并无此标志,这表明莫扎特并非安葬在这里。
▲维也纳中央墓地中的莫扎特纪念碑。
那么,莫扎特为何没有安葬于此呢?这还涉及到一则历史悬案。1791年,年仅36岁的莫扎特因病去世,被安葬于圣马克斯公墓。由于当时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倡导殡葬改革,实行集体安葬。因此莫扎特的遗体被装殓在一具木棺中,同其他四五人埋葬在一起。而且按照“简葬”规定,不允许立墓碑,因此只插了个木牌。后来这木牌也不见了,因此莫扎特最后安葬在哪里,也就成了一个历史谜团。
1859年,雕刻家汉斯·加塞尔在圣马克斯公墓为莫扎特修建了一个简单的纪念碑,放置在他有可能埋葬之处。1888年,中央公墓设立主要安葬音乐家的“荣誉墓区”,维也纳市政府首先考虑把莫扎特的遗骸迁过去。可是,由于其坟茔的确切位置无法确定,遗骸无从找寻,斟酌再三后决定把加塞尔制作的纪念碑搬迁过去,这就是现在中央公墓中莫扎特纪念碑的由来。随后,其他音乐家的墓地也纷纷迁移至此,形成了如今的“荣誉墓区”,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前来凭吊。
作者:陆益峰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