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世界钢铁之都”的匹兹堡曾是美国最著名的工业城市之一,曾经浓烟缭绕的烟城,如今已成为全美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沿着蒙隆梅海拉河一路向北,河岸两边树木郁郁葱葱,曾赋予匹兹堡“世界钢铁之都”美誉的废弃厂房显得格外醒目。50年前,鳞次栉比的炼钢厂为匹兹堡带来无尽财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河岸边已看不到一根冒烟的烟囱,钢铁业对这座城市就业率贡献仅为5%。从浓烟缭绕的烟城到全美最宜居城市,匹兹堡已经成功完成从工业重镇到高科技之城的转身。
“世界钢铁之都”曾陷入严重危机
被称为“世界钢铁之都”的匹兹堡,曾是美国最著名的工业城市之一。由于匹兹堡及附近地区的烟煤、石灰石和铁矿石资源丰富,加上内河港口运输便利,19世纪80年代,该地区已发展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钢铁产值占美国当时钢铁产值的近三分之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对钢铁的需求量猛增,匹兹堡进入钢铁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财富》当时评出的美国企业500强中,包括美国钢铁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等在内的21家公司将总部设在匹兹堡。
钢铁为匹兹堡带来财富的同时,对其环境造成了破坏。从烟囱中飘出的厚厚烟灰洒满了每个角落,市区内常年见不到阳光,街上的路灯必须24小时开启。1948年10月,位于匹兹堡南部30公里的多诺拉镇出现严重空气污染,导致17人死亡,约6000人因此生病。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灾难,并直接导致美国《清洁空气法案》的通过和出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底特律一样,匹兹堡过分依赖钢铁行业,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衰落之时经济急速崩溃,令城市陷入危机。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1983年,匹兹堡的失业率高达17.1%,每个月平均有4000人失业;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间,匹兹堡失去了30%的人口;1976年至1986年的十年间,匹兹堡制造业雇佣人数下降45.5%。
依托卡内基梅隆大学打造高科技之城
与底特律的犹豫不同,面对这段艰难岁月,匹兹堡市政府痛定思痛,决策者当即开始研究转型之策,改变城市产业布局。1985年,匹兹堡市政府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制定了“21世纪发展战略”,确定经济多元化为改革纲领。战略认为,21世纪的匹兹堡必须以企业家精神和研究型企业为根基,发展多样化经济。其中,医疗、生物技术、机器人以及金融服务业被列为优先发展的行业。时任市长理查德·卡利久里表示:“我们要成为世界主要的研究之城,也要成为服务与零售、健康护理、器官移植之城,以及高科技之城。”
比底特律幸运的是,匹兹堡拥有的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代表的雄厚科研力量,成为经济转型的“芯片”。卡内基梅隆大学大力发展机器人等高科技研发,其中无人驾驶技术可与谷歌比肩;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连年排名全美前列,苹果、英特尔和迪士尼均在校内设有研发实验室;校方积极调整技术转让政策,鼓励教授创立公司,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创造就业,使得匹兹堡逐渐成为全美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孵化基地之一。
如今,匹兹堡80%的高薪职位来自于科技行业与教育部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精密科技工业与软件工程已经成为匹兹堡的重点强项。《华尔街日报》因此将匹兹堡称作“机器堡”,匹兹堡更是接连被《经济学人》与《福布斯》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城市”。
2008年金融危机后,匹兹堡的失业率不增反降,房价逆市而升,成为美国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亮点,被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评为“完全复苏”的三大美国城市之一。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将G20峰会的主办地选在匹兹堡,他认为匹兹堡成为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榜样,“从没落的传统钢铁工业基地,转变为采用新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的现代城市,匹兹堡给美国乃至世界很多遭遇经济金融危机、亟待产业转型的城市和地区树立了成功典范。”
投资银行家约翰·怀特希尔谈到匹兹堡的转型时充满自豪:“从前,我们拥有炼钢厂和灰色的天空。而今天的匹兹堡以教育中心、医疗中心闻名,人们不再通过昔日无比辉煌的钢铁工业来了解这座城市。这是一座新的城市,新的匹兹堡。”
文: 文汇报记者吴雨伦
图:东方IC
编辑制作:陆纾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