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小平您好》照片拍摄者、老摄影记者王东离世,享年84岁。
王东,1934年生于河北。中国摄影家协会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老年摄影协会会员。1951年到人民日报工作。1964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至1994年退休。1985年被评为主任记者。在人民日报当记者30多年,跑了全国省、市、自治区的几百个城镇和村寨。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唐山大地震的报道。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胡耀邦、邓小平、李鹏、江泽民等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小平您好》照片在1985年荣获《全国新闻摄影最佳奖》和《全国好新闻特等奖》。1994年-1996年为中国社科院新闻系研究生授新闻摄影课。
>>> 链接
金水桥上
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郑荣来
早就听说北京有座桥曾经很神圣,专给皇帝行走。桥都是给人走的,何来如此怪桥?我很想见识见识,但当时的我连北京都没机会去,怎能一见!
1965年8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的人民日报社。报社位于王府井,离天安门很近。工作安定之后,我就想去看看这座桥。那天晚饭后,我和同学小刘到天安门前散步,并到城楼下金水桥边溜达。在桥边的石阶上闲坐,我们环顾开阔的天安门广场和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尽情享受这份久已向往的神圣。
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分外金水桥和内金水桥。我们此刻溜达和闲坐的正是外金水桥。当年,外金水桥最中间的这座桥称为“御路桥”,专供皇帝行走。“御路桥”两边的叫“王公桥”,只准宗室亲王行走。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只能走“王公桥”左右两边的“品级桥”。四品以下官员、兵卒和夫役,即平民百姓,只能走“众生桥”,也就是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门前那两座桥。今天的老百姓很幸运,哪座桥都可任意行走。就连天安门城楼,我们都可以购票上去。
因为单位离天安门广场很近,我和小刘便常来溜达,吃过晚饭就相约前往。金水桥成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家乡的继母知道我常来天安门城楼下,就问:“你经常能见到毛主席吧?”我说:“哪那么容易?毛主席住中南海。” 尽管如此,我在王府井人民日报社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仍然常到金水桥,或徜徉或照相,但因非年非节,我依旧无缘见到毛主席。
机会终于等到了。1966年8月18日至11月26日这100天的时间里,毛主席先后八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代表。10月18日,即毛主席第五次接见红卫兵之日,我在报社得到一张采访证。此证的采访地点,只限城楼之下的东西观礼台和金水桥附近。但正好这一天,毛主席竟从城楼下来,在金水桥上神采奕奕地向群众招手,然后坐在石头地板上与大家交谈。此时我正在桥上采访,面对毛主席,我既兴奋又惊讶——我与主席之间只隔着4个人!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在金水桥上,如此近距离地看到毛主席!
第二天,报社摄影记者王东突然给我打电话:“小郑,你来一下!有你一张照片!”他所在的图片组在三楼,我三步并作两步上楼。到了办公室后,他递给我一张照片,笑着说:“这里面有你!”我接过一看,把我乐癫了——照片里,毛主席席地坐在金水桥上,不远处有个小小的我,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毛主席,恰好对着镜头,面部照得很清楚。由此,10月18日,这个日子、这个场面、这个气氛就牢牢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原来那天王东也在金水桥采访,相机镜头正对着我。我也真是幸运,照相者恰好是我的同事,他又是个热心人,否则我哪能得到如此珍贵的照片?王东的热心让我感佩不已。
更让我感动的,是时隔51年后,2017年11月,王东整理他的摄影作品准备出版摄影集时,又特意把这幅照片放大,还请照相馆镶上精致木框,再次赠送给我。那天早上在金台园,我从他手里接过相框,又一次感受到了一颗滚热的心、感受到50多年不变的真诚!我把它放在书柜上,成为我一份难得的纪念品。因为那里有特殊年代的印记,更有沉甸甸的珍贵回忆!
金水桥上留下了我许多念想,这念想来自许多幸遇,幸遇又织就了若干故事,最终丰富了我的人生。
转自“金台唱晚”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