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内所有的知名医疗器械企业以及通用、飞利浦、西门子等领军行业的外资企业,每年都会到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点招”毕业生。其中,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更是这个学院的“用工大户”,招聘了数百名这个学院的毕业生。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联影如今名气响当当,其自主研发的高端医疗影像产品打破了跨国公司的长期垄断。
就业如此走俏,那招生岂不异常火爆?非也!说起来让人哭笑不得,这个学院每年招400多名本科生,有的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刻就提出要转专业。
“好好的专业,却被名称拖累了。”说到这一茬,上海理工医食学院的不少教师一声叹气。
收到录取通知书,有女生被专业名称吓哭
医疗器械、智能康复……这些被业界公认的“朝阳中的朝阳产业”,和上海理工医食学院设置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是十分贴合的。过去十多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平均增产率超过20%,而康复器械市场近年平均增速在25%至30%之间。
这就不难理解,上海理工医食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能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这两年,硕士毕业生动辄跻身一些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的研发团队,像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就开出每月起薪过万元的价码招聘该院毕业生。
不过,如上海理工的一些老师所感叹,有好几个具有光明前景的好专业,却被专业名给耽误了。
考生想报考医疗器械专业?那真得对着这所院校的招生专业一览表好好做一番功课。这个专业对应的学名是“生物医学工程”。在沪上高校中,复旦、上海交大、上海大学等都有同名专业,且各家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而隐身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下的医疗器械专业,在上海理工办学历史超过50年,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专门培养医疗器械类高水平人才的学科。
上海理工医食学院副书记张炜告诉记者,不少考生填报志愿时都是“望文生义”,有的是对生物感兴趣,有的是冲着“医学”来的。从考生的高考加试科目看,历年来加试化学、生物的考生不少。“每年我们都要跟学生们说,这其实是一个工科专业,是做医疗器械的。”直到这时,有的学生才恍然大悟,这个专业和自己原始的学科兴趣并不匹配。对院系来说,招一些对专业无感的新生也非常无奈———“强扭的瓜”要变甜,后续的人才培养需要费不少力气。
比医疗器械专业更悲催的,是同属上海理工医食学院的康复工程专业,其学名为“假肢矫形工程专业”。
“有些女生是被调剂来的,一看到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假肢矫形’四个字,吓得都哭了,一开学就向老师打听转专业的事情。”张炜介绍,以2013年为例,新生入学400人,大一第二学期后提出转专业申请的有90多人。“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专业方向,主要是被学科名称吓到了。”
留住好学生,学院派出“最强班主任”
说到让不少学生畏惧的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上海理工医食学院教授、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喻洪流坦率地说,听上去专业很冷僻,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行业里蕴藏的“金矿”,估计很多人会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这是标准的小行业、大市场,发展前景无限。”喻洪流告诉记者,假肢作为康复器械种类之一,近年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具有感应功能的智能假肢,一件产品在国外的售价大约是80万元人民币。而目前国内的假肢市场中高端产品都被外国企业的产品所占领,推进相关产品国产化,让中国的消费者能用得起,这就是一块很大的市场蛋糕。
另一方面,除了服务残障人士,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因慢性病而导致暂时性功能障碍的人群数量巨大。诸如康复智能设备、康复机器人研发,目前世界上很多跨国公司都在争相布点。
这些信息无疑都说明一点:康复器械市场和过去完全不同,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金量,而且高层次人才稀缺,现在正是“入场”的好时候。
为了稳住学生,上海理工医食学院从两年前开始推出“最强班主任”制度,即由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和资深教授直接担任本科新生的导师。“从入学开始,就让学院的教授们向学生介绍各个具体的专业方向,介绍他们自己在做的科研项目,带着学生们进实验室一起做课题。”张炜说,这招很管用,一下子帮学院稳住了人心,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减少了一大半。
在名称设置上可否给高校更大自主权
根据查阅到的资料,上海理工的假肢矫形工程专业2013年经教育部备案后批准招生。据悉,当时学校酝酿这个新专业时,最初的考虑是将专业名称设为“康复医疗工程”,但后来没有获得相关部门同意。
“高校要新办一个本科专业,新专业的计划、招生等工作必须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本科专业目录严格执行。”有知情人士介绍,有感于不少高校本科专业无法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部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困难等问题,教育部曾于2011年修订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但在修订过程中,有些新专业受到当时认识的局限和一些客观原因,没有通过申报或被优化调整了。也有的高校提出新专业的设立申请,但在审批阶段,其参考对象则是一些老牌院校的传统专业设置,结果只好“削足适履”,被安了一个很传统的名称。显然,上海理工的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就属后面一种情况。一方面,学院在未来学科发展方向上新生长出了一个培育点,潜力十足;另一方面,专业名称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个专业名称无形中会产生一股斥力,“屏蔽”很多对工科有兴趣的学生。
从明年开始,上海实施全新的高考方案,高校招录届时也将出现新的变化。按专业填报志愿是今后大势所趋,有高教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像上海理工大学这类好专业隐身于晦涩名称中的案例,估计在上海高校绝不是一家两家。”他建议,适当扩大高校自主权,赋予高校专业优化调整更大的权限,同时做好对高校具体学科专业的科普——让“象牙塔”里的好专业为更多的考生和家长所熟悉,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