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自选集1:一位经济学者眼中的世界》《陈宪自选集2:新经济与企业家精神》,陈宪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研究始于观察。直觉比较好的经济学者能从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对它们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一个假说,即科学问题,再做出下一步的假设,即给出边界条件,然后通过选择模型、确定变量,并被可重复的数据所验证后,得出假设是否成立的结论。如果说这些是创造新知识的“阳春白雪”工作,那么,直接针对经济现象或其他社会现象,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进行专业的分析和通俗的评说,就是直面大众、直面社会的“下里巴人”工作。其实,两者并无高下之分。
在不确定的时代,对于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普通读者而言,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让经济学者走出象牙塔,用生活化的语言为他们解析衣食住行中的经济规律,以便他们在面对生活两难选择时,能有足够的参考信息,做出适合自己的相对合理的决策。为了满足读者的这一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老师的自选集,精选了陈宪教授多年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南风窗》《经济学家茶座》《探索与争鸣》等媒体上就公共议题发表的文章,“以人为本”是自选集中文章收录的核心理念。
陈宪教授的自选集分为两册,《陈宪自选集1:一位经济学者眼中的世界》内容包括服务经济、公共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主题。《陈宪自选集2:新经济与企业家精神》内容包括创业创新、企业家精神、教育和人力资本三大主题。
为什么深圳、长沙发展越来越快,地区差距是如何产生的?发展都市圈与建构城市群,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在大国经济中,都市圈究竟有多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种种变化,将影响着大众在居住、就业、就学、投资等方面的决策。作者在本书中,从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等方面为读者描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用真实可信的数据和经验,为读者提供生活决策上的参考。
谁来关注利益失衡?政府产出什么?怎样产出?高速公路的路权能交易吗?如何多做与农民、农民工有关的事情?从这些问题的解读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一位经济学者的人本意识,看到作者为公共生活空间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所做的努力。
十年九旱、资源严重匮乏的贫困县,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非常低,却以高产“状元”而闻名,当地每年收到的在外地工作的毕业生寄回家的款项是当地财政收入的数倍,而当地的教育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近60%。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如何有效实现?如何进一步改善?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做了解析,这也为部分地区乃至不同的家庭脱贫提供了参考。
作为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的新创公司有哪些重要特征?我们可以向以色列的创业创新学什么?中国深圳的“双创”优在哪里?今天,创业做什么?今天,什么人在创业?今天,在什么地方创业?今天,政府如何为创业而作为?在中国,如何认识企业家?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逐一进行了解读,为不同主体的创新创业提供参考。
作者:徐唯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