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陈晓旭 饰)
关于林黛玉,首先应该要澄清一个长期以来积非成是的错误观念,也就是:事实上,林姑娘不是灰姑娘!
很有趣的是,一般人都喜欢看“灰姑娘”的故事。童话里的灰姑娘是一个很完美的女孩子,善良又柔弱,一直受到坏心后妈和姐姐的欺负,幸而好人有好报,她终于穿上水晶做的鞋子,嫁给了王子,得到终身的幸福。
但为什么我们都喜欢灰姑娘的故事?因为这一类的故事全包含了“未得到应有注意的人或事”,归纳起来,至少皆具备的共同要素包括以下几项:
一、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女主角
二、与男主角相遇
三、最后男女主角结合,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而我们自己,不就好像那位灰姑娘吗?又善良又正直,可是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甚至还被不公正地对待,心里忍受很多的委屈,深深感到被忽视的痛苦,以及孤单无助、害怕恐惧的辛酸。而我们又多么期待可以遇到一个白马王子,给予我们坚贞的、浪漫的爱情,也把我们从平凡的世界救出来,带到城堡里去过幸福快乐的日子!所以说,我们这些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庸生活里的人,便把这样的心理需求投射到小说里,从女主角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正是因为把这种心理带进小说中,因此我们习惯于把林黛玉想成一个灰姑娘,尤其黛玉最后并没有得到幸福,和宝玉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没有成为眷属,最后还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死去,这更引起了读者们的同情,于是越发把她塑造成楚楚可怜的悲剧女神了。
然而曹雪芹并不是在写童话,他写的是无比复杂又奥妙的世界。其实在真实的世界里,长得美丽又柔弱的人不一定都是无辜受害者,而一直在哭的人很可能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委屈,同样的,最后没有得到幸福的人,或许一直都过得很优渥,林黛玉便是这一种。只可惜大部分的读者都有了偏见,于是完全误会了这一点。
因为篇幅的关系,以下只提几个重点,请大家认真思考。
钦差大臣的掌上明珠
首先,从上一章提到的吃茶事件就已经可以看得出来,林黛玉的家世背景绝非等闲一般,因此第二十五回王熙凤当众开了林黛玉一个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同时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可见其实是贾家才有配不上林家的问题呢。这里王熙凤完全没有讲错,事实上林黛玉的家世背景根本不是一般的中等士大夫家庭,而是比贾家地位更高的门阀!
请注意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敏,她身为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许亲的对象一定是门当户对的贵族世家,否则又怎么会舍得下嫁?从这一点来说,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一定是个人中龙凤,才能雀屏中选,当上贾府的乘龙快婿,不可能只是一般官宦家庭出身的读书人。
果然,林如海的祖宗是三代的列侯,这一点和贾家是一样的。前面的几章说过,一个国家的爵位有限,所以不能让贵族们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于是有了“随代降等承袭”的制度,即每世袭一代,爵位便降低一等,几代之后就归零了,这是除了少数“世袭罔替”的皇族之外都注定的命运。至于那些不是皇族的八旗世爵,更注定只能传承三代,到了第四代便没有爵位了,这时便得要找另外的出路,好让家族的荣华富贵可以维持下去,那个出路就是科举考试。而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正是这种佳子弟的典范,第二回说:
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可见林家比贾家的地位还要更高一点,因为皇帝对林家特别的恩宠,所以让林家加袭了一代,等于世袭了四代的爵位,并且比贾家还提前了两代,发达得更早,那就不只更胜一筹了。等到林如海这一代,身为林家的第五代,依照朝廷的制度已经没有爵位可以世袭了,于是他改从科举出身。这种家族的变化形态称为“随代降等承袭”,也是贾家等贵族世家都同样要面对的,此即宝玉为什么会被严格要求读书的原因。如果宝玉能像林如海一样,那么贾家的未来就有希望了,可惜我们都知道,结果并不理想,于是构成了贾家和宝玉的双重悲剧。
那么,林如海是怎样的优秀呢?林如海从科举找到了出路,顺利地让林家转型成功,也延续了荣华富贵。首先,林如海是皇帝钦点的探花,等于是天子门生,哪里是一般的读书人可比!再加上深受皇帝信赖,所以被派去江南担任巡盐御史,小说中提到林如海带着家眷到扬州上任,便是因为巡盐御史的官署坐落在扬州。这个官职主管盐务,涵盖的辖区十分广大,根据清初巡盐御史李赞元上疏给顺治皇帝的说法,包括:
两淮巡盐地方,自江西、湖广以至河南,延袤千里,巡盐一差,驻札(?)扬州,岂能遍及。
可知其范围极为广大,不只如此,所主管的食盐的税收可是国家非常重要的财源,算是攸关国本,所以巡盐御史的能力和品德一定要很高,绝对是皇帝十分信任的人,等于是皇帝的心腹。那么可以想见,林如海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写奏折、和皇帝当面讨论政务的栋梁大臣,这哪里是贾家所能比拟的!
而黛玉就是在贵族世家中诞生、成长的,又是钦差大臣的掌上明珠,怎么可能会受人欺侮?果然,在贾敏过世以后,贾母心疼她没有母亲的照顾和教养,林如海也认为这个小女儿没有兄弟姊妹的扶持,所以都赞成把小黛玉送到贾府,那里有很多长辈和同辈亲戚可以照顾她、陪伴她,比她自己一个人孤伶伶地留在林家要好得多。
就这样,年纪大约六七岁的黛玉便上路了。她在扬州搭上船,家庭老师贾雨村另外乘一艘小船跟在后面,一路往北京出发了。现在可以想得到了吧?黛玉乘坐的一定是官船,可以畅通无阻,而她从扬州到北京,走的又是哪一条水路?那一定是京杭大运河,从江南的杭州到北京,这条运河长达1000多公里,是明清时期的南北交通动脉,所以不只是林黛玉,后来薛家上京时也是走这条路线。
而这一趟从南到北的船运行程,可是黛玉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长途旅行,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开过京城一步。要注意的是,这一路的整个过程显然很平安顺利,因为体弱多病的黛玉并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的情况,算是一个好兆头。等黛玉抵达了北京,必须先在通州下船,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终点站,而黛玉一下了船,贾府派来接她的轿子早已等在那里了。
轿子又代表什么意义呢?那可不是一般的交通车,在明、清这两个朝代,轿子就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所以并非人人都可以乘坐。例如跟着黛玉一起上京的贾雨村,他虽然是黛玉的家庭老师,却没有轿子可坐,得自己想办法到贾府去,即是因为他的身份不够高,等到以后他当了县太爷,上任时坐着一顶大轿,这便显示了身份的转变。
所以说,贾府派轿子来接黛玉,那是一种高规格的接待。这种高规格一直持续下去,直到黛玉进入贾府,晚上安顿下来都是如此,只可惜读者不了解清朝王府的规矩,所以才产生了很大的误会,把林姑娘当成了寄人篱下的灰姑娘。
高规格接待的宠儿
首先,黛玉的轿子一路到了贾府,先经过东边的宁国府,再到西边的荣国府,因为古人以东边为尊,东边即是哥哥宁国公的坐落处,身为弟弟的荣国公当然就住到西边的府宅了。现在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时宁国府“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同样的,西边的荣国府也是如此,黛玉的轿子并不是从大门抬进去,而是“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同情林黛玉的读者便误会了,以为贾府欺负这个可怜的孤女,连正门都不给她走,像个委屈的小媳妇似的,只能走边门!这种印象实在太深了,也太普遍了,以致林姑娘变成了灰姑娘,得到了大家一面倒的同情。
但这恰恰是一个好机会,让我们知道原来同情心很容易放错对象,也颠倒了事实,只要缺乏理性和知识!以黛玉来说,她的轿子之所以会从角门进去,是因为遵守王府的规矩,大家都一样,不是只有黛玉。有一位铁帽子王的后代,叫做金寄水,他从小在睿亲王府中长大,父亲是最后一代睿亲王,如果民国没有成立,他就会当上睿亲王了。这位金寄水先生告诉我们:十二家铁帽子王的王府建置都是采用“大式”做法,府门又称为宫门,都坐北朝南,而府门东、西各有角门一间,均叫阿司门,供人们出入。
请特别注意“府门东西各有角门一间,供人们出入”这两句,金寄水又说:“王府的府门是终年不开的,人来人往都走角门。但是,一到王府主要成员结婚那天,府门必须大开,只有知其王府礼制者,能看出府中是在办喜事。但是,宾客车辆依旧出入角门。”这就是为什么黛玉的车驾抵达荣国府以后,“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原来都是曹雪芹对贵族世家风范的自然展现。如果我们了解这是王府的礼制规范,便不会把这一现象误解为黛玉受到贾府欺负,而得出谬以千里的推论了。
再看黛玉进入荣国府以后,便是和亲戚们一一相见的场面,在这整个过程中,黛玉也都是人人尊敬、疼惜的贵客和宠儿。以下即一项一项来看。
首先,黛玉当然要拜见最高的长辈,贾母。可当时的情况是:“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连拜见之礼都省了。后来在谈话的过程中,提到贾敏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贾母禁不住伤感之情,黛玉又再一次被搂入怀里呜咽起来。如果用今天的习惯来看这样的描写,那就会看不出奥妙了。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在《红楼梦》里面,只要是这种上对下亲昵的肢体动作,都代表了上位者的喜爱,也因此带有提拔的含意。
更何况贾母还哭着叫黛玉是“心肝儿肉”,那就与宝玉的地位没有两样了。
果然,连贾母如此地位崇高的老祖宗都这样表示了,其他的大家长们也全部一起跟进。首先是王熙凤,她一来到现场,便表现得十分亲昵、热络: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顽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请注意,其中凤姐连续两次携着黛玉的手,又把黛玉送到贾母身边坐下,这更进一步做了补充说明,告诉我们,原来黛玉还没来得及拜见老祖宗,便被搂在怀里,之后根本还和贾母坐在一起,那岂不等于是昭告天下,黛玉就是和她平起平坐的宠儿吗?于是乎,另外两位女家长也不能怠慢了,依照伦理顺序,首先是邢夫人顺道带黛玉去见大母舅贾赦,当时“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门,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紬车。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到了东大院贾赦的住所,“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坐了一刻后便告辞,邢夫人亲自送至仪门前,又嘱咐了众人几句,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
请注意,在这一段过程中,邢夫人不但是牵着黛玉的手一起坐在车上,接着还“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这里用的是搀扶的“搀”字,那是多么小心翼翼的动作啊,一般应该是晚辈对长辈的礼貌才对吧?现在却居然反过来了。再看黛玉告辞以后上了车,邢夫人不仅嘱咐众人细心照料,并且“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显然她还留在路边守望一阵子,目送车驾远去才转身回房,表达出依依不舍的挂念。由此林林总总可见,都表现出黛玉极端受宠的处境。
接着是去拜见二母舅贾政,黛玉在老嬷嬷的带领之下:
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在这一段描写里,也要特别请大家注意,原来古人以东为尊,所以炕上的两个座位里,东边的一个一定是贾政坐的,黛玉当然懂这个礼数,因此当王夫人让她往东坐的时候,黛玉绝不敢僭越,刻意选了比炕低一阶的椅子上坐下。但因为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所谓恭敬不如从命,晚辈对长辈再四表达的好意却之不恭,此刻必须遵命上炕,却又不能坐到东边的位置上,那就得和王夫人一起挤在西边的位置了,岂不又显示出平起平坐的地位吗?接着,“一听到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然后“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我想你现在已经有概念了,应该注意到在这个行动的过程里,王夫人也是一直牵着黛玉的手呢。
如此一来,算一算总共有四个人携着黛玉的手,包括: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和王熙凤,其中辈分最高的三位还让黛玉与她们平起平坐,而这些人都是贾府里权力最大的女家长!由此看来,在在都显示黛玉的地位高,事实上她从来到贾家的前一刻起,便受到全家的礼遇与疼爱。
然后,当王夫人牵着黛玉进到屋里准备入席用餐的时候,又发生一件和座位有关的情节。当时黛玉的座位也是最尊贵的一席,小说中说: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很明显的,黛玉之所以要“十分推让”,就是知道那个位子是很尊贵的客座,自己担当不起。但贾母要黛玉接受这个安排,明确地表示她是贵客,理当如此,黛玉才敢坐了下来,可见黛玉身为贵客、娇客的地位十分明确。
最后,再看当黛玉刚到贾府时,贾母特别吩咐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于是迎春、探春、惜春这三姊妹来到了现场,和黛玉相见。想想看,这么重视读书教育的大家庭,能让姑娘们不用去上学的理由一定是大事件,显然黛玉正是一个贵客,否则贾家的姊妹们何必费事过来一趟,还穿上正式的礼服,也即黛玉眼中所看到的“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那可是在过中秋之类的大节庆或大场合时才需要穿戴的仪式服装,其中包括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这段故事里,迎春被奶娘私自拿去典当的累丝金凤!
看到这里,事实再清楚不过了,小小年纪的黛玉,从一开始就是贾府以高规格礼遇的贵宾和宠儿,和读者们常见的误解完全相反。
——节选自《红楼十五钗》
《红楼十五钗》
欧丽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长久以来,读者的刻板印象使红楼人物被贴上了标签,变成一个个单薄的、苍白的影子。台湾大学欧丽娟十年磨剑,品读“红楼梦中人”,通过“用学问一提”,让《红楼梦》的视野“作高一层”,让大家看到传统中历久弥新、令人神往的“雅文化”,以及精神层面的涵养和优雅。
作者:欧丽娟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来源:《红楼十五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