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学建校百年之际,我欣喜地收到了陈满意先生的新著《厦门大学的先生们》(黄山书社2021年3月初版),这是献给百年厦大的最好的生日礼物,也是向百年厦大的先生们的深情致敬。
厦大,这座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出资创办的高等学府,以其门类齐全的学科建设 、花园式的优美环境而饮誉中外,吸引着莘莘学子到此求学深造。2018年底,我有幸在厦大培训逗留数日,独具特色的育人环境和深厚博大的人文气息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记忆。因为这两层原因,当陈满意的新作拿到手上,我倍感亲切,花了一周时间,就很快读完了。
这是一本为民国先生所写的别传,是34位厦大先生的合传。林文庆、萨本栋、林语堂、鲁迅、顾颉刚、张星烺、孙伏园、陈衍、沈兼士、陈万里、王亚南、施蛰存等,这34位先生,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文学家鲁迅、林语堂、孙伏园、洪深等,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那些专家学者。本书以这些名人在厦大期间的活动为中心,讲述了他们一生的主要经历,不仅关注这些名家辉煌的学术成就和教学业绩,而且关注他们少为人知的一面,如家世、履历、过往等。他们大都是厦大学术传统的创立者和传承者,正是他们的到来,初创和艰难发展中的厦门大学,才真正进入中国现代学术史、文化史的视野,而他们的学识、人格以及所开创的传统,影响了一代代的厦大学人。
教育家、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些先生们独具个性、颇具风骨,他们对名利的淡泊,对苍生的关切,对权贵的蔑视,对时弊的针砭,对理想的捍卫,对学术的专注,他们所留下的财富至今熠熠生辉,影响着后来的师生们。
鲁迅虽然在厦大只待了三四个多月,但他对厦大的影响是巨大的,至今,厦大的校名还是先生的手笔。《鲁迅:在厦门的另类故事》告诉我们鲁迅在厦门大学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1926年9月4日,鲁迅乘船到达厦门,1927年1月15日离开厦大,短短的四个多月,但却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书引述时人的文章、信札,对鲁迅的衣着、饮食、讲课等情形进行了精彩的阐释。在很多人的笔下,鲁迅是不修边幅的,给鲁迅送过餐的厦大校工陈传宗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周树人教授是在1926年10月1日,那天上午我们正准备午饭,突然从厨房门口走进一个人:个子不高,瘦瘦的,眉毛和胡子粗黑粗黑,短头发像粗梳子一样立在头上。穿着一件蓝青色的长布衫,一双黑布鞋。年龄大约在45岁左右。”鲁迅的穿着朴素,还曾一度引起误会,郑子瑜在《鲁迅在厦门》一文中说,鲁迅有一次去陈嘉庚公司兑换支票,竟被门卫拦住,误为扒手。他不剪长发,穿粗布长衣,难免被势利小人鄙视了。但鲁迅却说:“吃亏一点不要紧,倒是我可以省下剪发的时间去看点书。”鲁迅看淡穿衣装饰、勤于治学的一面倒跃然纸上了。
再如孙伏园,曾被誉为“副刊大王”,是“初期中国新文坛的保姆之一”,沈从文、冰心、庐隐等人的成名,他都给过不小的助力。鲁迅说他笑嘻嘻的,很会催稿。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在他的催逼下,一章一章“挤”出来的。1926年秋,孙伏园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也许人们不会想到,这位副刊大王在厦门时喜欢放野火。《孙伏园:在鹭岛放野火的副刊大王》这一节,对孙伏园在厦大的趣事写得极为生动传神。
这样精彩的人物和故事很有很多,像在厦大上演金蝉脱壳的洪深,不要文凭的学术大师朱谦之,三进三出厦大的经学家毛常,在中国举办个人摄影展的第一人陈万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侧面记忆,他们有趣生动的面影,都充分展示了在民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代学人的独特精神风貌,他们的学术、业绩,他们的人格、学养,他们所开创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传统,像一粒粒文化的种子,润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厦门大学的先生们》
陈满意著
(黄山书社2021年3月初版)
作者:胡忠伟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