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的主题是讨论晚清时期君臣朝会、奏折处理与政治决策,作为制度史的著作,作者却没有罗列各种制度条款,而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将档案资料、日记、笔记等各种材料融汇辨析,发掘出制度背后的高层政治理念与运作。读来兴味盎然。
《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版,李文杰著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勤勉得多,但究竟如何勤勉,却比较模糊。作者引用各种材料说明了这一令人发指的状况:光绪亲政后的1889年,醇亲王奕譞上奏说:“道光年间召见时刻……例于寅正三刻(4:45);咸丰年间召见,常在卯辰之交(7:00)。近闻归政后,每日寅正(4:00),早事即由奏事处传出。”他的意思是,光绪视朝太早,“非至当之道”。他是光绪的本生父,就是亲爹,不知这道奏折有没有心疼儿子的心态。可是,这道奏折完全不起作用。作者辨析多则材料指出,光绪早朝的时间,早于道光、咸丰、乾隆等一众列祖,而且长期如此,这自然也带动军机处以及各大臣的辛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君臣团队。可是这也产生了一个最大的疑惑:辨色视朝的祖制、宵衣旰食的团队,为何造就了近代以来屈辱的内外困局?
作者从政务文书奏折的流转入手,揭示清代以来政务运作的基本原则:清朝的内阁、军机处是对前代宰相制度的否定,在本质上是为了保证权力操之在上,是以牺牲施政的合理性为代价,严防权臣的出现,体现了清朝制度设计的苦心。在具体操作上,就是要保证皇帝皇帝/皇太后对奏折的绝对先阅权、处置权,设置权力的天花板,防止大臣拥有明代中后期的内阁首辅的权力。辛酉政变中,两宫皇太后第一次垂帘听政,很大缘由即因为肃顺、载垣等赞襄政务大臣侵夺了君主主动掌握和处理信息的权力,违背了祖训;而在1884年甲申易枢时,慈禧利用清流派盛昱弹劾的奏折,一纸令下,就把奕訢为首的整个军机处连锅端掉。而包括翁同龢在内的军机大臣对于盛昱奏折的内容一直不知,与辛酉政变形成鲜明对比。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具体实践上看,自从康熙年间奏折制度形成后,“断不至有权臣”,皇权从制度上彻底压制了相权。
如果我们把晚清内外交困的局面暂时悬置,也许可以说,清代政务文书的流转制度延续了中国古代强大的文牍主义的传统,同时也保证了皇权不旁落。制度设计是成功的,然而,这样一个君臣勤政、流程严格、集体担责的团队,在应对变幻的晚清政局时,我们却很难对他们抱有期待。
作者:有鬼君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杨健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