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物品中的德国历史》
[德]赫尔曼·舍费尔 著
陈晓莉 译
索·恩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板甲衣、腓特烈大帝的鼻烟盒和1954年世界杯之球这三件物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德国历史沉默的见证者。如果说德国历史由100块马赛克组成,那么它们就是其中的3块。赫尔曼·舍费尔把这些马赛克拼接,组成了这本内容丰富的书。这本书通俗易读,以史前史为起点,呈现了一幅过去2000年历史的绚丽全景画。
《发明个体:人在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的地位》
[英] 拉里·西登托普 著
贺晴川 译
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部思想史、心理史和精神史的杰出著作。“个体”是如何被定义和发展的?回溯“个体”概念在西方社会的演进。作者引领我们走过一段两千年的旅途,始于古代城邦,终于文艺复兴。讲述了一个新的、平等的社会角色:个体是如何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家庭、部落和种姓而成为社会组织的基础。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高毅、高煜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化史大家、书籍史权威罗伯特·达恩顿,时隔8年再出新作,集50年档案研究之大成。故事围绕一位来自瑞士的图书销售代表的旅行日志展开。作者为读者铺陈了变革前夕法国社会阅读和基层人民生活的全景画卷,以及塑造今日世界的革命性变革酝酿之时的历史微观图景。
《风雨横渡: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
[英]西蒙·沙玛 著
李鹏程 译
理想国 | 南京大学出版社
民族独立还是解放奴隶?一份宣言引发两种自由精神的冲突。无名的黑人与蓄奴的国父,一群小角色掀起反抗大人物的运动。美国革命时,北美人口约有五分之一是黑人,四万名黑人作为士兵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超过十万名黑人奴隶穿越大陆逃离殖民地。独立战争不止是一个新国家诞生的故事,更是一场关于肤色、权利与自由的革命。
《洪水与饥荒:1938至1950年河南黄泛区的战争与生态》
[美] 穆盛博 著
亓民帅、林炫羽 译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本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论述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以及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本书共分为七章,作者穆盛博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以及在这一整个事件中环境、军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种种联系。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来源:人文社科联合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