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尼克松(资料图片)
《论中国》(中信出版社出版)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书中分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以下为该书节选——
访华声明草案
由于周恩来第二天晚上要会见朝鲜领导人,所以第二天下午的会议结束前,他提出了尼克松总统访华一事,而这时距我们不容更改的离京时间只剩下18个小时了。我和周恩来此前曾略提起过这事,但没有明说。双方都不愿遭拒或显得自己是求人的那一方。周恩来最终很自然地提出此事,仿佛它只是个程序问题,从而很体面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周恩来:你对访问的公报怎么想?
基辛格:什么访问?
周恩来:是只提你的访问呢,还是也包括尼克松总统的访问?
基辛格:我们可以宣布我的这次访问,并且说毛主席向尼克松总统发出了邀请,总统也已接受了。我们可以只说个大概,也可以就定在明年春天。你认为哪种比较好?我觉得两次访问同时宣布有同时宣布的好处。
周恩来:那么我们双方是否有可能派人一起起草一份公报?
基辛格:我们应该在讨论过的范围内来起草。
周恩来:两次访问都写进去。
基辛格:好。
周恩来:试试看吧……我6点有事,一直要忙到10点。我的办公室你可以随便用。你也可以回你们的住处去讨论。可以吃晚饭,休息会儿,看个电影。
基辛格:那我们10点见。
周恩来:好,我会到你那儿去。我们今晚要开夜车了。
那天晚上其实无法写完公报,因为在谁邀请谁的问题上双方僵持不下———双方都想让对方显得更主动。后来达成了折中办法。草案需要毛主席批准,而毛主席已经睡了。最后他批准的措辞是这样的: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向其发出邀请”,而尼克松总统“欣然”接受。
7月11日星期天下午离京前,我们终于完成了尼克松总统访华声明草案。周恩来说,我们的声明会震撼世界。我去了尼克松在圣克利门蒂的“西部白宫”向他作了汇报。然后,7月15日,在洛杉矶和北京两地同时将那次秘密之旅和总统受邀访华的消息宣告于世。
尼克松来华
在秘密访问7个月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抵达了北京。对尼克松来说,这是个胜利的时刻。这位反共老手果断地抓住了一个地缘政治的机会。为了体现出他能取得如此成果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为了象征他开启的新时代,他想单独走下“空军一号”专机,向周恩来致意。当时,在中方的军乐团演奏的《星条旗永不落》的乐曲声中,周恩来穿着裁剪精致的风衣,站在停机坪上,在凛冽的寒风中迎候着。接下来就是双方象征性的握手那一幕,它抹去了杜勒斯当年傲慢失礼的阴影。不过说来奇怪,这虽是个历史性的时刻,却颇为低调。尼克松的车队驶入北京城时,街上没有人旁观。《晚间新闻》也把尼克松的到达列为最后一条。
第一次知道毛泽东要会见尼克松的消息是在我们刚刚到达之后。我获悉周恩来要在会客厅同我见面。我到那儿后,他说:“毛主席想见总统先生。”我不想留下尼克松是蒙召的印象,因此提出了几个有关晚宴上活动次序的问题。周恩来一反常态,竟露出不耐烦之色,说:“毛主席既然邀请他,就是想马上见到他。”尼克松刚刚抵京的欢迎仪式上,会谈尚未开始,毛泽东就在向国内外人民示意他的权威了。我们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坐上了中国的国产轿车,前往毛泽东的住所。美方的特工人员不准随行;至于媒体,也只能被事后通知。
▲毛泽东与基辛格(资料图片)
我们被直接带入了毛泽东的书房。书房不大,三面墙的书架上杂乱地放满了书稿,桌子上、地上也堆着书。房间的一角摆有一张简易的木床。这位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领导者却愿意被看做是一个哲学家。
毛泽东从一组围成半圆形的沙发中间站起身来。他身边有位护理人员,以便在必要时伸手扶他一把。我们后来才知道,几个星期前,他刚刚接二连三地发过几次严重的肺心病,行动不便。克服了行动困难之后,毛泽东展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力和决断力。他用双手抓住尼克松的双手,向其报以最慈祥的笑容。这张照片后来被刊登在所有的中国报纸上。
作者:基辛格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