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除了有许多的忧虑和不安,内心还有很多的悲伤和痛楚。在毛泽东生命最后的九个多月的日子里,就先后痛哭流泪过三次。
1976年,毛泽东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吃药吃饭都要靠人喂,就在这个时候,周恩来于1月8日在北京305医院病逝。毛泽东得到噩耗后,沉默很久。当听到工作人员读中央政治局报送的《讣告》时,他的眼眶渐渐地湿润了。14 日下午,当听到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宣读悼词时,毛泽东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失声痛哭起来。这是极少见的。这是我们工作人员第一次见到他老人家痛哭流泪。
第二次痛哭,是在1976 年初农历春节前后。这段时间内,毛泽东总喜欢怀念往事,常谈起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事情,也爱看这方面内容的电影。一天看电影时,银幕上伴随着高昂雄壮的乐曲,出现人民解放军整队进入刚攻克的某城市,受到市民们热烈欢迎的场面。渐渐地,毛泽东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先是阵阵抽泣,随即失声大哭。当时,他还爱看一些旧的照片,有两张旧照片,他反复看,看得津津有味。一张是他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在延安给120师干部作报告,另一张是1947年他骑马行军转战陕北的途中。那段时间毛泽东的病情不断加重,身体极度衰弱,6月初还突患心肌梗塞,经及时抢救才脱离危险。
第三次痛哭,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 级的强烈地震。当听到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人员财产损失后,毛泽东号啕大哭起来。
在他老人家情绪最低落、疾病缠身的最后岁月里,他反复吟诵的是一首《枯树赋》。
笔者记得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976年1月8日,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初,他的老战友朱德委员长又突然逝世。短短半年时间里,两位与自己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老战友都走了,毛泽东此时的心情更加忧伤和悲凉。有一天,毛泽东突然让工作人员给他读《枯树赋》。
《枯树赋》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这篇赋有五百多字,毛泽东早年就熟读过。讲的是晋朝时候的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变得逐渐衰老了,让人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凉。几乎整天躺在病床上的毛泽东,此时突然让工作人员给他读这篇赋。工作人员当时读得很慢,毛泽东微闭着眼睛,似乎在体味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自己一生走过的路。工作人员慢慢念了两遍,毛泽东对工作人员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工作人员看着《枯树赋》,他老人家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背诵起来。“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背诵一遍后,毛泽东好像意犹未尽,尽管当时说话已略显吃力,他还是又背了一遍。
《枯树赋》着重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之痛和故国故乡之思,情真意切,血泪迸溢。而一位疾病缠身、内心苦闷的83 岁高龄的老人,还能这样全文背诵一篇长达500多字的赋作,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我国传统文化佳作的谙熟,另一方面也是当时老人家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毛泽东的情绪一直很低沉,不愿讲话,不愿见人,每天饭吃得很少。他不顾医生和身边工作服务人员的劝阻,借助刚刚治好的一只眼睛,每天夜以继日地读书和阅读文件。由于当时已经多种重病缠身,身体过于虚弱,他两只手已没有举书、举文件的力量了。为了满足老人家阅读的需要,当时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轮流帮他举着书或文件。看得出来,他老人家用不停地、无休止地读书来转移和摆脱内心深处的忧伤、悲凉和痛楚。这是毛泽东晚年每天不停地、无休止地读书的又一种情形。这种情境下的读书,虽也是读书,但与他正常状态下的读书已不完全一样了,我们发现此时的读书已基本不用笔圈画或写批注了。
▲本文作者徐中远系毛泽东晚年的图书管理员,在毛主席去世后担任毛主席中南海故居图书资料整理负责人。
作者:徐中远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张裕
来源:本文摘自《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20问》,徐中远著,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