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蒋介石的军事优势,“达到两党平衡”
抗战胜利在即,毛泽东料定蒋介石必定要撕破脸,一场生死对决的战争必不可免。尽管内战的气氛越来越浓,他仍然希望蒋介石觉悟,不愿意以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1945年4月,他在中共七大上说:“我们提出要委员长洗脸,他不洗,我们并不蚀本,而且赚钱,这就是让老百姓知道了为什么要让他洗脸……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请他洗脸,不割他的头……他不洗的可能性比洗的可能性大,或许稍微抹一下做个样子,也许连抹都不抹,弄得满头大汗,乌烟瘴气。”他又说:“我们要站在自卫的立场反击国民党的进攻”,文武都要兼顾,“特别是武的,只要它进攻,就要把它消灭干净”。他把这种自卫总结为三条,即:
“第一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叫做‘不为天下先’。就是说,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条,就是《左传》上讲的‘退避三舍’。你来,我们就向后转开步走,走一舍是30里,三舍是90里,不过这也不一定,要看地方大小。我们讲退避三舍,就是你来了,我们让一下的意思。第三条,是《礼记》上讲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就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在此生死攸关的时刻,只能站在自卫的立场上,给来犯之敌以痛击,才能保卫解放区,保卫人民武装力量。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即《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中,第一次提出“自卫战争”的概念,指出:“蒋介石破坏停战协定,破坏政协决议,在东北占我四平、长春等地后,现又在华东、华北向我大举进攻,将来亦有可能再向东北进攻。只有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他要求“全党同志和全解放区军民,必须团结一致,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时隔半月后,他在延安枣园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时,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坚信我们的“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而在战术上又要重视敌人,要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以4倍、5倍、6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在意一城一地的丢失,消耗敌人,壮大自己的力量。
从全面内战开始以来,人民解放军不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主要任务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国民党军队因争夺一城一地,而把战线越拉越长,陷入战不能胜、和亦不能成的局面。蒋介石又故伎重演,想“电约毛泽东来京之研究”,并草拟了电文,一方面把内战的责任全部推给中共,说什么“中共驻京代表于政治协商会议以后,对各项实际问题,均未能与政府为具体确定之解决,致使枝节丛生,纷争不已”,另一方面又邀毛泽东“来京一行”“彼此罄谈,面商一切,庶几披沥肺腑,增加谅解,促成问题之解决”。只是不知何因,这封已经写成的电文,一直没有发出。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国民党彻底关闭了与中共和平谈判的大门,国共关系面临完全破裂的时刻。毛泽东致电南京中共代表团:“‘国大’已开会,除董(必武)及少数人留京外,周(恩来)及其余备人宜即回延(安)。”周恩来于18日回延安,行前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中共不承认这个“国大”,和谈的大门已为国民党当局一手关闭了。11月18日,毛泽东就此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各中央局指示,正是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第一次将“自卫战争”改称“人民解放战争”,并预言蒋介石的前途是灭亡。
毛泽东在同刘少奇、周恩来谈话时说,军事上的胜利已经证明,“蒋介石的攻势是可以战胜的”,经过半年到一年,打破蒋介石的军事优势,“达到两党平衡”,“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然后“再向长江以南”发展。他谈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是否提打倒蒋介石?”以为现在提此口号尚为时过早,还是仅“做此工作而不提此口号”为妥,这工作就是打倒蒋介石。
从“洗脸政策”到“割头政策”
1946年12月13日,国民党军以6个半旅的兵力,从宿迁出发,向新安镇、沭阳发起进攻。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一部,实行穿插合围,楔入敌军结合部的战术,分割围歼,经过两天激战,全歼敌整编第679师,是为宿北战役。紧接着,又发起鲁南战役,历经18个昼夜的激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整编第26师、第1快速纵队以及整编第51师等。
根据毛泽东的集中统一,以利组织更大规模歼灭战的指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组成华东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精心筹划,继续实行内线作战。1947年2月20至23日,发起莱芜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在山东战场南北夹击华东野战军主力的计划。随后又调头向南,于5月14至16日发起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当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时,“忧虑更甚,悲痛之情为近来所未有也。”
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5月1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起草的《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的社论中写道:“蒋介石、陈诚曾经错误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法,以为退却就是胆怯,放弃若干城市就是失败,要想在三个月或两个月内解决关内问题,然后再解决东北问题。但在十个月之后,蒋介石进犯军已经深入绝境,被解放区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所重重包围,想要逃脱,已很困难。”
蒋介石也是打红了眼,真的以为“退却就是胆怯”,悍然进犯并占领延安。3月13日,胡宗南指挥15个旅,从洛川、宜川向延安进犯,同时,马步芳、马洪逵以25个师,邓宝珊以2个师为策应,由西、北两面出动,而且在西安集中了近百架飞机助战。当时,陕甘宁边区连同晋绥驰援的部队,也不过6个旅2万多人,仅为敌人兵力的十分之一,且装备差、弹药缺。经过研究,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放弃延安。3月19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中,向全党解释了为什么要主动撤出延安,指出:
“蒋胡急于进攻延安,正表示国民党当前处于极端困难情况之下(军事、经济、政治上极大困难),是为着振奋人心并借以团结内部所采取的一种行动。我们失去延安虽有某些损失,但中外人民和民主人士,特别在临沂、鲁中胜利之后,不会因为退出延安对我丧失信心。而我们若将胡敌大部吸引在陕甘宁而加以打击消灭,这正利于其他解放区打击和消灭敌人,恢复失地。”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在陕北同敌人巧妙周旋,为陕甘宁边区部队歼敌有生力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他形象地说:“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在主动放弃延安后的一个半月中,西北人民解放军以不足3万人的兵力,用“蘑菇战术”同比自己多达10倍的敌军从容周旋,拖住了蒋介石的这支战略预备队,有效地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并为西北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时隔12年,国民党编写的《戡乱战史》也坦承:“我军主力始终被匪牵制于陕北,一无所为,殊为惋惜。”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的一个临时搭起的凉棚下,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面对各路军政领导人,他侃侃而谈,第一次提出从1946年7月算起,5年内即可解决对蒋介石的斗争,“但不对外宣布,还是准备长期备战,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不像蒋介石那样,先说几个月消灭我们,不能实现又说再过几个月,到了又说现在战争才开始。”这5年的时间,毛泽东是这样安排的,每年消灭国民党军100个旅,5年消灭500万军队。
战争的进程,几乎就是按照这个时间表走的。到1947年10月初,人民解放军已经歼灭国民党军98个旅,78万人,占国民党军的三分之一,军事形势的变化越来越明朗化,人民解放战争已成不可阻挡之势。10月10日,毛泽东在陕北佳县神泉堡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公开发表,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表明对蒋介石再也不是温和的“洗脸政策”,而是采取彻底的“割头政策”,即斩首行动了,对蒋介石的惯技“和平谈判”的希望,“是一丝一毫也没有”了。
中共中央于12月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还是坚持说:“战争的时间还要准备四五年,也可能还要长一些。”他高兴地说:“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一九四七年七月,我们历史上第一次转入进攻,不要说‘反攻’,反攻带着防御意味,不能完全概括这一形势的内容。战争在初期是自卫性质,我们那时的方针是迟滞内战。现在要消灭蒋介石,已不是自卫性质。”
”我们的优势已经确定了,这不是估计,而是事实。“
1948年1月,毛泽东在杨家沟同陈毅谈话时说,去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九四八年再搞一年,可以有根据地说,更大的胜利一定要到来……以前只能讲‘有利于我’,现在可以讲‘胜利到手’。在日本投降时,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日本投降了,惧的是优势问题未解决,东西得的少,蒋介石强大,严重的内战临到头上,成败两个可能还在斗争。现在好了,我们的优势已经确定了,这不是估计,而是事实。”
这个“惧”也包括来自斯大林的压力。抗战胜利后,斯大林曾经让中共放下武器,融人到国民政府中,不要革命,不要军队。那时在力量对比上,中共处于明显劣势。现在不一样了,斯大林也改变了态度,他在会见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时,承认自己判断的错误,他说:
“……战后我们曾邀请中国同志到莫斯科来,讨论了中国的形势。我们坦率地对他们说,我们认为在中国起义没有什么前途,中国同志应该同蒋介石妥协,参加到蒋介石政府中去,把自己的军队解散。中国同志在莫斯科同意了苏联同志的观点,但回到中国后行动却大相径庭。他们集中了自己的力量,组织起军队,而今,我们看到,他们正在攻打蒋介石的军队。现在,就中国的情况看,我们承认我们错了。”
1948年,东北人民解放军捷报频传,走向胜利,国民党军队倍受挫败,走向崩溃。在东北,自去年12月中旬冬季攻势以来,到3月结束,国民党军队已被歼灭8个师,且有1个师投诚,共计156000余人,攻占了18座城市,把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
在西北,西北人民解放军取得“歼灭九十师、二十七师之巨大胜利”,取得宜川战役的胜利,“以十一个旅七万人包围胡军精锐部队两个旅(缺一个团,洛川),两个师部,一个军部,共二万八干人。为西北战场第一大捷。”由此,“我向渭北、陇南进军之门户,业已洞开。”4月21日,胡宗南不得不灰溜溜的从延安撤退,并受“撤职留任”的处罚。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城南庄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上,听取了粟裕关于暂不渡江,加入中原作战,打开中原战局的汇报。5月5日,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指出:
“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消灭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唯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城南庄会议的重大战略决策,擂响了中原会战的战鼓。6月18至22日,华东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一举攻克中原名城、河南省会开封。接着,又于6月27至7月6日,乘胜发起睢杞战役。两个战役通常合称为豫东战役是继东北冬季攻势后,歼灭国民党军最多的一次战役。
华东、晋中、中原、华北北部战场,发起强大的夏季攻势。华东战场,全歼整编第12军等部,完全孤立了山东省会济南。同时,苏北兵团在苏北发动攻势,胜利的打通了苏北同山东的联系;晋中战场,发起晋中战役,完全孤立了山西省会太原;中原战场,发起襄樊战役,攻克襄阳、樊城;华北北部战场,先后在保定以北和冀东地区发动攻势,使河北省会保定陷入孤立。
人民解放军夏季攻势取得“五路大捷”,毛泽东认为丝毫不能松懈麻痹,7月26日,他在新华社社论中加写了这样一段段话:“中国人民还必须准备继续作战争的艰苦奋斗,至少还要准备拿三四年时间去作这种艰苦奋斗,才能最后解放全中国,并在民主的基础上统一中国。”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到1948年7月,国民党军队尚有365万人,解放军兵力总数仅近280万人。国民党统治的区域还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上,人口近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解放区的面积不足全国的四分之一,人口略超过三分之一。孟良崮战役虽然歼灭了国民党军最精锐的全部美械装备的第74师,可蒋介石还有装备先进的新l军、新6军和第5军、第18军。前两军已在东北战场,后两军已在华东和中原战场。
经过反复较量,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优劣长短,越来越互为转换。人民解放军可以就地消化国民党的俘虏,把他们扩充到解放军中去。解放军的队伍的兵员由此得到补充,越打越多。国民党却做不到,他们的兵员只有减没有增,很少得到补充,只会越打越少。解放军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后退,所在乎的是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些都是蒋介石做不到的,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的命运。
”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1948年9月8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会议。这是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华北、华东、中原、西北地区的党和军队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是新中国诞生前的一次重要的决策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说:“‘大约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里有一个‘大约’,一个‘左右’,还有‘根本上’。这些形容词不能去掉,去掉一个都不行”。“‘建军五百万’,‘消灭敌人五百个旅的正规军’,‘大约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些话简单明了,是口号式的。口号的作用,就是好讲好传。”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是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国民党军144个师(旅),非正规军29个师,共154万多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步伐。
辽沈战役是最先发动的,毛泽东为什么要首先选择东北战场呢?叶剑英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中说:“当时全国备战场的形势虽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但敌人在战略上却企图尽量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点的时间,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使我军不能入关作战;同时,敌人又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中地区,加强华中防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华北战场,则会使我军受到华北、东北敌人的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的战略收缩企图。因此,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集中12个主力纵队、1个炮兵纵队和11个独立师,连同地方武装103万人,发起了辽沈战役。此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总兵力是4个兵团,连同地方保安部队,约有55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北宁线上的锦州是连结东北和华北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锦州还是国民党向沈阳和长春空运粮食、弹药等补给物资的基地,是大军从陆路入华北和东北的必经之地。锦州如果一旦解放,沈阳和长春乃至整个东北的解放都是指日可待的了。
毛泽东在2月就已经有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设想。战役发起前,毛泽东要求东北野战军“确立打你们以前所未有大歼灭战的决心”。“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总攻,只经过31个小时的战斗,就攻克了锦州。在锦州东西两侧的阻援部队,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打退了来自沈阳和葫芦岛敌军的增援,保障了攻克锦州的胜利。锦州攻克后,长春守敌第60军起义,长春和平解放。到11月2日,沈阳和营口解放。9日,收复锦西和葫芦岛,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这一胜利对蒋介石可是致命一击,他后来在《苏俄在中国》中写道:“东北一经沦陷,华北乃即相继失守,而整个形势也就不可收拾了。”
辽沈战役发起前几天,毛泽东在给罗荣桓等的电报中又旧话重提:“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只有我们每年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百个旅左右,五年歼敌五百个旅左右,就能得到此项目的。过去两年我军共歼敌正规军一百九十一个旅,平均每年九十五个旅,每月八个旅。今后三年要求我军歼敌三百个旅以上。济南战役的胜利和锦州的被攻克,使毛泽东把几日前的五年预言,一下子提前了四年。11月11日,毛泽东在给罗荣桓、刘亚楼、谭政的电文中指出:“九月中旬(济南战役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所提的五年左右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正规师,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估计及任务,因为九、十两月的伟大胜利,已经显得落后了。这一任务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了。”14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写的评论《中国革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公开提出:“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紧接辽沈战役,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3兵团及华北军区地方部队发起平津战役,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其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4月20日,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图谋破产。23日,南京解放,延续22年的国民党统治宣告覆灭。5月27日,上海解放。
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中南、西北、西南备省进军,至9月底解放大陆大部分国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毛泽东的预言实现了,从这一天往回算至去年的11月11日,是在一年之左,还差1月零10天才为1年。
——摘编自《军事史林》2019年第十一期
作者:张家康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