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康克清在追悼会上
钟太夫人,朱德生母,1858年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周河乡钟家山下一户贫苦家庭。她19岁时嫁入朱家,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没能全部养活,只留下六男二女。朱德排行第三,上有一哥一姐。因子女较多,父亲把年仅两岁的朱德过继给二弟朱世连收养。
1921年2月,出任云南省宪兵司令官的朱德在友人帮助下购得位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正门对面翠湖边的水晶宫红花巷4号宅院。他把母亲、养父母、兄妹从老家接到昆明居住。这是朱德自1909年离乡到云南后感受母爱最长最深的时间。1922年8月,朱德告别家人赴德国留学。此后,他再也未能与母亲见面。
1937年8月,钟太夫人得知儿子已担任八路军总司令,但国难当头,她不愿依附儿子给共产党添麻烦,唯一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朱德却因身负重任,忠孝不能两全。
1944年2月15日,86岁高龄的钟太夫人在望眼欲穿的期盼中离开人世。
据朱德夫人康克清回忆说: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他(朱德)给我看了家乡的信,好半天没有说一句话。此后,为悼念母亲,他一个月没有刮胡子”。
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朱德,满含感激之情写下回忆母亲的文章,文中说: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中共中央获悉钟太夫人逝世后,在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提议下,决定为普通但不平凡的朱德母亲举行追悼大会。
中共中央及有关机关负责人等纷纷撰送挽联。中共中央送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撰写的挽联为“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刘少奇与周恩来共撰挽联为“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中共中央党校送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
各根据地闻讯后纷纷发出唁电表示追悼。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及十八集团军司令部也发来唁电。
3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朱母钟太夫人传略》,全文约1200字,首次向世人披露朱德母亲的简历、风范及为养育朱德做出的贡献。文中提到“抗战以后,总司令的处境比以前是好得多,但是太夫人也还是在自己家里继续过着贫穷的勤朴的农妇生活,据去年的家信说,她还在纺着棉花”。
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及延安各界代表1000多人,在杨家岭大礼堂隆重举行追悼朱德母亲钟太夫人大会。公祭开始后,由陕甘宁边区秘书长谢觉哉代读延安各界代表祭文,由朱德的同乡、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介绍钟太夫人生平事迹。
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专门从重庆赶回延安参加追悼会,并代表中共中央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称赞钟太夫人:“这种抗属在全中国是少见的,即使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军人的母亲中,也是值得骄傲的。她的操守值得全国军人与官吏学习。”
追悼会结束后,《解放日报》及各解放区的报纸均报道了大会实况。
——摘自《党史文汇》2020年第4期
作者:卓人政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