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网络
《因为因特网》
▲ Because Internet Gretchen McCulloch Riverhead (2019年7月版)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因特网和社交媒体也不是第一个让我们的语言产生变化的科技发明。然而,它们的迅速变革确实让我们的语言发生越来越快的变化,甚至展现出与过去几百年间截然不同的面貌。专栏作家和播客主播格雷欣·麦卡洛赫想要借由自己的新书来探讨这一有趣的现象。
格雷欣试图把语言演化背后的一切元素都剥离出来,从资本化、标点的使用、表情符号到表情包。考虑到读者中不乏从未接触过语言学的人,格雷欣也为他们提供了详尽的现代语言学科普,包括非正式书写的进化史,以及语言携带的社交隐喻。格雷欣探讨了短信是如何让我们的语言变得越来越随意,同时也越来越精确。她同样观察到电子邮件的广泛运用让使用者不断遭受来自陌生人的“情绪上的挑战”,猜测来信的到底是谁,而随着社交App的迅速发展,这种焦虑与期待并存的情绪也逐渐蔓延到了每一个平台的用户提醒。同样,这些平台也像是一个24小时飞速运转的语言实验室,所有未经编辑、未被过滤的词语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不断更新着“最潮的”网络用语,让黏着度不够高的用户大呼“跟不上”。
格雷欣指出,决定我们对话走向的并不是交谈的对象,而是这些网络交流平台背后的编程模式,它们决定了我们如何使用话语、如何更新状态,甚至是标点的使用,以及对他人的回复方式。但是,格雷欣也认为,无论这些流行语看上去有多离经叛道,我们都能追溯到某个最原始的语言范式;而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导致了我们在交流时选择使用的语言,以及某种模式的流行语为什么能够被病毒式地传播和使用。归根结底,即使是在这样一个飞速运转的数字时代里,人们还是渴望找到一种能够保障交流的方式。
本书能够帮助每一个为如何编写短信、微信或私信感到头疼的网络用户理解这种交流模式背后的本质规律,从而理解它对语言的改变实质是一种福音:除了让我们的沟通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也从本质上揭示了我们到底是谁。 (宾 德)
悦读·健康
《夜猫子大脑》
▲The Nocturnal Brain Guy Leschziner St.Martin'sPublishingGroup(2019年7月版)
睡眠障碍专家盖伊·莱齐纳医生的病人们的精神和身体都很难得到休息。失眠、发作性睡病、夜惊症、睡眠呼吸暂停和梦游只是几种常见的影响人们睡眠的症状,他们尝试睡着之后也常常是整夜噩梦,恐怖的幻觉常常把人吓到瘫痪,焦躁不安的双腿常常不受控制地将睡不着的人和他们的伴侣踢醒,不同步的昼夜频率扰乱了人体的生物钟。还有更极端的例子:一个处在深睡状态的女子穿上衣服,打开车门,开了十几英里,而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床上;一个男子几十年来一直在“睡眠期进食”时清理厨房;一个患有严重的所谓“睡美人症”的青少年,一直处在一个长时间无意识、过度饮食、醒时过分好斗和性欲过强的怪圈中。
莱齐纳医生在本书的每一章都以一个有着某种睡眠障碍的病人为例,讲述他同病人一起寻找病因和治疗方法的过程,同时解释病症背后的神经科学。很多睡眠障碍都由脑部疾病引起。比如,说睡就睡,或者白天过度嗜睡的发作性睡病,可能是由于脑部缺少一种控制清醒意识的化学物质。有些问题则是因为身体系统不同步。比如做梦一般发生在身体麻痹的睡眠阶段,这也是为什么做噩梦时很难大叫或者移动,但如果身体没有麻痹,做梦者会起身做怪异的事情。即使拥有一个健康的大脑,睡眠和清醒也并不是完全分开的状态,所以几乎人人都有过接近于幻觉的体验:梦境清晰但是感觉很怪异。问题就在于大脑控制移动和情绪的部分醒着,但是影响理性思维的部分仍然睡着。
幸运的是,这些睡眠问题大多可以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能解决不少睡眠障碍问题,其他的则需要长期用药或者辅助设备。
书中没有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睡眠有问题,这本书会是很好的入门读物。因为莱齐纳医生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提到很多睡觉需要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对我们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帮助。毕竟睡眠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整体幸福感。(音 希)
悦读·美食
《渴望》
▲ Hungry Jeff Gordinier Tim Duggan Books(2019年7月版)
在当今的顶级餐饮界,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诺玛餐厅绝对是业界最令人神往的传奇,2010年至2014年,这家餐厅一直占据着有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世界50佳餐厅排行榜”首位。餐厅主厨瑞尼·瑞茲匹也由此跻身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厨师之列,他对北欧食物的探索与创新,让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食客都赞不绝口。但他并不满足于固有的成就,而是渴望通过旅行和探索,接触到更多当地的原材料和饮食文化,理解它们对当地餐饮和烹饪手法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重塑自己和诺玛餐厅。
本书作者——前 《时尚先生》餐饮版编辑杰夫·戈尔迪尼尔,同样渴望改变。起初,全球食客与评论家对诺玛餐厅“像野草般疯狂蔓延的崇拜”让他心存怀疑,但在他理解了瑞尼渴望挣脱既有羁绊的决心后,两个向往冒险的人一拍即合,就此踏上了一段长达四年的美食探险之旅。他们深入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只为寻找心中最棒的卷饼;在悉尼的郊区公园里和海浪翻涌的沙滩上,到处挖掘香花芥和无花果;两人甚至为了一只传说中最完美的海胆,搭上一艘只有一个渔夫的小船,在北极圈四处漂流。瑞尼,这个“疯狂的”天才厨师,在全球各地打造了一系列同样疯狂的快闪餐厅。最终,他们回到了哥本哈根,这座宁静的小城市。让所有人意外的是,瑞尼选择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的餐厅,并推出了新的菜单和令人惊喜的新食谱。
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能看到两个美食爱好者对食物的渴望,还有对冒险、自我重塑和创意革新的追寻。更重要的是,杰夫和瑞尼向我们证实了,唯有在深入探索过这个世界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这是一场感官的盛宴,见证了两个惺惺相惜的伙伴对生活丰沛的热情与得偿所愿的喜悦。 (杨懿晶)
悦读·社会
《和陌生人说话》
▲ Talking to Strangers Malcolm Gladwell Little,Brown and Company (2019年9月版)
如果你之前读过美国畅销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书(《引爆点》《异类》),那么不需要看作者名,只要读几页本书你就会知道,这又是一本他的书。因为每一页都在告诉你:你以为你知道的事情,其实都是错的,让我来告诉你真相!
通常遇到一个陌生人,我们都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评断他/她:分析言行举止,判断动机,弄清他们从哪里来,再想办法与他们相处。换句话说,我们会试图找到方法,给予别人信任的同时又保证自身安全。但是我们使用的方法可靠吗?
格拉德威尔把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心理学和新闻中的丑闻直接穿插书中,来证明他的观点:我们现在用来了解和摸清陌生人状况的方式方法一点也靠不住。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同陌生人说话,所以造成了冲突和误解,并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他举了一些例子:美国情报机构在古巴精心挑选了一队美国间谍,但结果他们全是亲卡斯特罗的双面间谍;在美国国防部高层卧底多年的间谍、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杀;对阿曼达·诺克斯的误判——这个美国年轻人曾被指控在意大利学习时谋杀室友,后又被取消指控。一个个故事都告诉我们:陌生人从来不简单。
无数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察觉谎言的能力是很差的,即便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专家,他们的表现也并没有好多少。反而是纯粹依靠数据的计算机,测谎能力还好一些。比如,很多人质疑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的主谋伯纳德·麦道夫,但是采访过他的人却觉得他无比诚实和坦白。格拉德威尔认为,这是透明度的问题。我们都觉得一个人的行事作风体现了他的想法和情绪,但很多时候并不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举止可能大相径庭。
但是,在提醒人们同陌生人说话时要谨慎而谦虚,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判断的同时,格拉德威尔最后还是强调:“假定一个人是好的,这个品质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一,有时候我们的信任遭到背叛,结果自然很悲剧。然而放弃信任来抵制欺骗,这种情况可能会让我们更惨。”(苏 西)
悦读·出版
《费伯-费伯出版社》
▲ Faber&Faber Toby Faber Faber&Faber (2019年5月版)
爱好英美文学的读者想来对“费伯-费伯”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家汇聚了T.S.艾略特、奥登、特德·休斯、贝克特、普拉斯等作家的伦敦出版社帮助定义了英美“现代文学”,尤其是对20世纪英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它的出版目录上并列着九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更不用说其他重要文学奖项的获得者了。除了纯文学领域,费伯出版社在纪实类、音乐类、少儿读物及影视戏剧类图书出版方面,也始终维持着独到的品位与特色。2019年,这家老牌独立出版社即将迎来自己的90岁生日,为此,出版社筹划了一系列的纪念出版物,其中就包括这本由费伯家族一员亲自讲述的传奇历史。是什么让这些大牌作家花落费伯?又是什么让一家独立出版社经受住了大萧条、战后纸张短缺和一次次经济危机的考验,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独立性?
在这部作品里,杰弗里·费伯的孙子、费伯出版社的音乐出版主管托比·费伯,翻阅了大量未曾公开发表过的家族信件、日记和回忆文字,拼织出费伯出版史的另一面。很难想象作为一个著名出版人的后代,托比居然能够在一开始抵挡住加入费伯出版社的诱惑,选择投身科研和金融业。所幸他从小在书架中长大培养的本能让他选择回归家族企业,之后又转行成为一名全职作家。有趣的是,这本书是他在费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读者不仅能看到费伯作为一家现代企业的演变史,也会读到共同书写这段历史的那些人背后的激情、渴望与恐惧。我们将会第一次读到艾略特文采斐然的编辑手记、贝克特与编辑之间的冲突、《芬尼根守灵夜》的出版过程、石黑一雄是如何被发现的,当然也免不了出版界为某些版权的勾心斗角。所有这些故事,都源自于费伯曾经的员工或费伯旗下作家的亲身经历。而我们会在阅读过程中惊讶地发现,20世纪30年代的出版业关注的重点和探讨的话题与今时今日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出版人仍然在为品位和风险的冲突而头痛,为书名和封面的选择而争吵。这不只是一个出版社的历史,也是一曲献给现代文学的不朽赞歌。 (四 月)
作者:黄昱宁主持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