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举世公认的高峰。该书作者郦波按照由唐入宋、北宋、南宋的时间脉络,精选52首节点式经典词作,呈现宋词的极致美学,联成一部丰富而有趣的《宋词简史》。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时,作为“全民阅读形象大使”的郦波,带领读者去感受52首词作背后的家国抱负,品味宋代文人的雅致情调,见识繁华大宋的市井百态。遇见西楼的李煜,感慨春花秋月几多愁;看到元夕夜的欧阳修,观灯赏月“人约黄昏后”;跟随牵黄擎苍的苏轼,西北望,射天狼;听到岳飞的赤胆忠心,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郦波从宋词出发,梦回大宋,说尽大宋的丰盛从容,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巅峰造诣。
《宋词简史》
郦波著
学林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首很特别的词。
它貌似情诗却又不是情诗,但说它不是情诗,却又胜似情诗。
这就是苏轼的名作《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说它貌似情诗,你看处处不是在写情吗?写到最后是“多情却被无情恼”。而且整首词至少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还是一个生动的相思故事。
“花褪残红青杏小”,东坡居士从眼前景写起,大概已是到暮春时节,看到眼前的那棵生动的杏树,杏花已褪,但小小的青杏却已经在疏枝上冒出身影。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有燕子,有一池春水,将村舍围绕。有人曾经质疑这个“绕”字会不会是“绿水人家晓”。“晓村”的“晓”,其实远不如“绕”字精彩。这个“绕”字,细细想来意思丰富得很,不仅燕子绕春色,绿水绕人家,接下句还有墙外的行人绕着墙里的佳人笑呢。接着说“枝上柳绵吹又少”,因为已是暮春时节了,但“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尤其旷达,韵味极其深厚。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在这样的短章小令里,一般非常讲究用字的精准,用词用字尽量要避免重复,但是东坡居士真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随手写来全是精词妙句。墙里墙外,墙外墙里,反复使用,却让人觉得自然而然,充满生活的趣味。墙里面的佳人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听见了墙里的佳人笑。但是即便动心,即便钟情,又能怎样呢?“笑渐不闻声渐悄”,徒留墙外的行人“多情却被无情恼”。
关于这首《蝶恋花》创作的时间,有说在黄州,有说在密州,也有说在惠州。但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仕途极不得意的情形下所做,甚至是在他贬谪流放的过程中所写下的佳作。所以这首词虽然写的是春情春景,但背后其实有着相当的政治寓意。
我比较主张这首词应该创作于苏轼遭贬,流放岭南惠州期间。这首政治寓意诗不是情诗却胜似情诗的地方,在于它和苏轼最爱的女子发生了深刻的人生关联。
说到苏轼在人世间最爱的女子,大家肯定会想到苏轼的发妻王弗。虽然我也极爱那首《江城子》,但我心里一直觉得苏轼最爱的人恐怕未必是王弗。
这样说可能会受到很多朋友的非议,但我一直认为东坡居士真的和普通人不太一样,他才是真正的谪仙人,比李白还像谪仙人。他从纯净的天堂贬谪到人间,他的情感生活也因此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对王弗的情感,在爱之外,可能更多的是敬爱。因为王弗是一个标准的贤内助,尤其是在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的仕途生涯中,在现实与生活层面给了苏轼极大的帮助。
林徽因有一首名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中写道,“你是爱,是暖,是希望”。苏轼的一生恰好也遇到过三个女人,她们分别是爱,是暖,是希望。
在苏轼的心中,王弗更多是像一种希望,温暖的希望。
之所以说王弗更像是希望,是因为她的能力、她的聪慧、她的眼光。不仅苏轼对王弗有这样的评价,他的父亲苏洵,也很器重这个儿媳。尤其对王弗的眼光以及她对苏轼的帮助深为嘉许。苏家上下其实都把王弗比作程夫人。我们知道,程夫人不仅一手培养了两个天才的儿子,而且帮助自己的丈夫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苏家的男人们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帮助作用。王弗经常被比作程夫人,就可以看出苏家上上下下对王弗的敬爱之情。
在王弗这个贤内助去世之后,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嫁给了自己早已暗恋了多年的堂姐夫。王闰之是个绝对的贤妻良母,虽然她在才学上不如她的堂姐,在艺术才情上也不如后来的王朝云。但她却是苏轼生命中最为嘘寒问暖的人,她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苏东坡,关怀着所有她亲生的和不是她亲生的孩子。这一切都让苏轼非常感动。
但严格地说,虽然苏轼和王闰之感情很深,但王闰之并不是一个完全了解苏轼的人。她是他的贤妻,却不是他的知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被抓进狱中,王闰之因为害怕而把家中苏轼的诗稿全部付之一炬,都给烧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特别遗憾的一件事。当然“乌台诗案”本质上是场文字狱。苏轼得祸也确实是因写诗而起。但王闰之的反应表现了她更看重的是苏轼的生命,而不是他的才情与成就。
所以当真正的知音来到身边的时候,苏轼就表现得特别钟爱,请注意,不是敬爱,是钟爱,这个知音就是苏轼最后深爱的女子王朝云。
说到苏轼与朝云,很多人会质疑一个敏感的问题,因为朝云来到苏轼身边的时候,其实才十二岁,此时苏轼已经三十七岁了,两个人怎么会产生所谓的爱情呢?
说到苏轼与朝云的初相遇,就要说到那首著名的咏西湖的诗了。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一天,他和几位朋友同游西湖,宴饮的时候招来了歌舞伎助兴。歌舞伎中有一个年幼的女孩特别出众,她就是王朝云。朝云这个名字其实是后来苏东坡帮她取的,还为她取了个字“子霞”。
王朝云是钱塘人,家境清寒,自幼就沦落为歌舞伎。但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虽然混迹在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雅洁的气质。这种气质出淤泥而不染,当时就吸引了苏轼的注意。酒过微醺,舞罢换装,朝云洗尽铅华,黛眉轻扫,一身素净衣裙,重回席中,这时候本是阳光灿烂、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突然阴云蔽日、山水迷茫,成了另外一种景色。苏轼见湖山佳人相映成趣,灵感顿时奔涌而出,挥毫写下千古传颂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必须要澄清的是,苏轼这首著名的诗是否为朝云所写并不可考,但人们愿意相信当时的朝云是那么清纯,而她和东坡居士的相遇也是那么美好。平心而论,苏轼此时对于朝云,只是一种欣赏而已。是对她灵慧雅洁以及艺术气质的一种欣赏。
宋人本就有蓄歌伎之风,所以朋友见此将朝云买下,送入苏轼府中。苏轼对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少女青睐有加,不仅教她认字、写诗、填词,还在音乐、艺术、书法各个领域成为朝云最好的老师。朝云极聪慧,极用心,本就心有灵犀,又得到苏轼这样的用心指点,两人亦师亦友,日久生情,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朝云长到十八岁的时候,在王闰之的要求和操持之下,苏轼纳朝云为妾。
回头来看,苏轼将身为歌女的王朝云带回家中,教她写字,教她音乐舞蹈,教她诗词歌赋,他们之间是以师生的身份开始这段旷世情缘的。也正因为这样,这段情产生之后,就特别浓郁,苏轼对朝云的怜爱和朝云对苏轼的崇拜,更加重了这份浓郁。这份情感发展到极致,就使当事人产生了强烈的知音、知己之感。
宋代《梁溪漫志》记载,天性豁达的苏轼常在朝廷受气,但他喜欢以有趣的形式来宣泄。一天回家之后,他拍着自己的肚皮问家中的侍女们,说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
一个丫鬟想也不想,说当然是中午刚吃过的饭呗!苏轼摇摇头。
另一个聪明的丫鬟说:一定是满腹文章。苏轼又笑着摇摇头。
又有一个丫鬟说这还不简单,苏大学士啊,满腹都是聪明才智啊,难道是一肚子草包?苏轼听了哈哈大笑,却依然摇摇头。
所有人都面面相觑,都不明所以。苏轼看向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朝云,朝云笑了一下,却叹口气说,这里头啊,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听了放声大笑,捧着肚子,频频点头。
人世间最美好的遇见其实只是两个字——懂你。
说到真正地懂你,就要说到这首著名的《蝶恋花》了。哲宗亲政,苏轼被贬岭南,当时岭南是穷荒蛮肆之地,瘴疠横行,苏轼估计此去难有生还之机,就遣散家中歌伎侍妾,打算孤身前往,甚至不愿带家人相随。大难临头,难免各自算计,但唯有朝云誓死相随,不离不弃,一定要跟东坡居士去天涯海角,哪怕明知这是一条不归之路。
来到岭南之后,当时的惠州人烟稀少,瘴疠横行,条件确实十分艰苦,但苏轼最大的本事就是苦中作乐,天性豁达与包容,使得他在整个宋代知识分子中显得鹤立鸡群,超绝特出。
一天,秋风起,落木萧萧,苏轼强打精神对朝云说,唱一首春景吧,唱一首《蝶恋花》。于是,朝云清喉婉转,唱起了这首“花褪残红青杏小”。可是才唱一句,突然歌喉将转,泪满衣襟。
苏轼问她怎么了,朝云含着泪,回答说,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这件事在很多史料里都有明确的记载,据说之后不久朝云就病逝了,而东坡先生终其一生,再也不听这首词了。
那么,朝云为什么唱到这一句就泪满衣襟,苏轼又为什么又将其视为人间绝唱呢?
我们大多数人读这首词的时候,很容易读出来一种豁达,甚至是有些欢快的情调。虽然政治上不得意,虽然墙外的有心人空留着遗憾,但终究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洒脱。这种洒脱境界如今尤其被大多数人接受,成为我们生活中一句常用的俗语。我们总是在朋友们失恋的时候去劝他,“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么洒脱的一句话,怎么会让朝云情难自禁呢?这就要说到这句词里所用的典故了。
这句话是从屈原的《离骚》中化用来的。原句是司占卜的灵氛劝屈原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什么意思呢?说天下到处都有香草,你又何必只念着故国?何不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呢?
我们知道,香草美人在屈原的《离骚》中是一种比喻、一种象征。《离骚》中这句话,是说人生的理想既然在自己的国家不能实现,你可以离开故国啊!但屈原这样说,其实是为了反衬自己“举世皆浊而独清”的高洁品质与坚贞的追求。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颗心离不开自己的故国,离不开自己的理想,离不开自己的追求,虽九死而犹未悔。离不开,却又这样说,才分外表达出这其中的痛苦与伤感。
苏轼这句话既然是借用屈原的诗意而来,其中的情绪就可想而知了。表面上有旷达、有洒脱,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一种更深切的悲痛。这一层意思别人读不出来,可朝云读得出。只有朝云能体会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东坡居士只是一个墙外失意的匆匆过客罢了。只有她明白他的内心,只有她是他的知音。所以她为之泪下,难以为继。
苏轼当时的反应是,他笑着抚着王朝云的背说,是吾悲秋而汝又伤春矣。就是说:朝云啊,没必要为我伤感,我能在这天涯海角听你唱《蝶恋花》,就是人生的幸福了,其他的苦痛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朝云死后尤爱此词的苏大学士,却终生不复听此词。
可见苏轼当时面对朝云的落泪好像表现得很豁达,实际上却被朝云的知己之情、知音之情深深感动了。这种感动在当时表现为一种克制和洒脱,过后却成为苏轼心中一处永远温暖、却又伤痛的存在。可以说,朝云才是唯一理解苏轼的人,而苏轼面对朝云对他的理解又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也就是他们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的互通。在朝云的眼中,在苏轼的世界里,举世浊浊,只有他们二人是彼此世界中清澈的存在。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朝云才是东坡先生一生的最爱。
当生死茫茫、尘世茫茫都成过眼烟云之后,对于苏轼这样一个文化巨匠、艺术的魂灵来说,只有最真最纯最清澈的情感,才是他最后的梦想。绍圣三年(1096),朝云病逝惠州,苏轼亲手把朝云葬在惠州栖禅寺大圣塔下,因朝云临终前背诵《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又为朝云建“六如亭”,并亲笔所书:“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对朝云的怀念日日积聚心头。他每晚都会梦到朝云,看到她衣衫尽湿,便在梦里问她缘故,她说夜夜要渡湖回家,才把衣衫弄湿。苏轼醒后大为不忍,于是在惠州西湖筑堤,以便朝云梦里回家。惠州的枕丰湖,后来因为苏轼和朝云也改名为西湖。
朝云葬后第三天,惠州突然起了暴风骤雨,第二天清晨苏轼来扫墓,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的脚印,于是心怀感念,再设道场为之祭奠。他还为朝云在惠州西湖边遍植腊梅,并写下著名的《西江月? 梅花》,一句“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把朝云的冰清玉洁永远定格在时光的深情婉转之中。
为了怀念朝云,苏东坡在惠州西湖上建塔、建亭、筑堤、植梅,试图用这些熟悉的景物唤回那已逝的岁月。然而佳人已杳,何处天涯能有如此芳草?
苏轼一生都很崇拜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他早年曾经羡慕地说“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就说我的才情啊,不比白居易差,只可惜我不像他那样拥有樊素和小蛮。可是在贬谪惠州的岁月里,苏轼又作诗说:“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是说我所钟爱的女子不像樊素和小蛮那样最终离开了白乐天,她会跟着我天涯海角,忠贞不渝,而且她还是我灵魂的知音和知己,这种幸福和快乐恐怕不是白乐天能比得了。苏轼这首诗的名字就叫作——《朝云》。
其实从爱情的角度看,白居易比起苏东坡来,确实差得很远。其实不止白居易,中国古往今来的大多数男人比起东坡居士都差远了。苏轼一生既拥有过王弗这样的事业上的贤内助,又拥有过王闰之这样家庭生活中的贤妻良母,还拥有过朝云这样才艺双绝的情感知音,也就是说,他几乎拥有过中国男人在爱情与婚姻上所能梦想到的所有理想爱人,这样的一生又哪会有一丝遗憾呢?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对于苏轼,或者可以说王弗是希望,王闰之是暖,而朝云是爱,东坡居士就永远生活在他的人间四月天里。
作者:郦波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