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19日,山西省代县西南山区阳明堡镇一带的夜晚静悄悄的,滹沱河水一如既往的奔流着。突然,一声巨响划破山村的宁静,紧接着,爆炸声此起彼伏,浓烟、烈火、枪声、喊叫声、照明弹,一瞬间,这片原本寂静的山村像被激怒了的雄狮般咆哮起来。
不到一个小时,厮杀声、喊叫声渐渐稀落下来,位于阳明堡镇南侧的日军机场被八路军炸毁了,原本整整齐齐排列在机场的24架飞机成了一堆废铜烂铁。
这就是我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夜袭阳明堡。
2007年5月14日上午,在东四头条一座普通的公寓里,前文化部对外联络司司长,夜袭阳明堡时任769团干事,现年95岁高龄的卢耀武先生,翻看着他从战火中救出的老相册,为我们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夜袭前的准备
华北战场上,日军占领平津后,向山西包抄,山西一时间成了华北战场的重点。由于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了空前大捷,日军受到侵华以来第一次毁灭性打击,只好改变进攻路线,5万人分两路大举向山西进犯。一路由平型关和雁门关之间的茹越口突破晋绥军防线,攻取大同、代县和原平;另一路经由保定南下,攻陷石家庄,正向娘子关进犯。太原已处于晋北和晋东南两路日军的钳击之中,情况危急。在这紧要关头,第二战区正副司令长官阎锡山和卫立煌请求我军赴敌后活动,打击日军,给他们在忻口作战以有力支援,陈锡联团(129师769团)奉命向崞县和代县以东的山区挺进,执行侧击南犯敌人后方的任务。
10月16日左右,769团到达阳明堡以南,滹沱河左岸的苏龙口和刘家庄地区。这一带山峦起伏,人烟稀少,是一个适于屯兵,却难为敌人察觉的隐蔽处所。
听说附近有个从前线溃败下来的晋绥军团长,陈锡联在深山沟里找到他,向他取经。那位团长说:"什么经验,中国军队甭想跟人家打,鬼子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他们的炸弹就跟长了眼睛一样,专门追着你的屁股打。我们的电台刚一架起来,就让它给打飞了。我们连日军的面都没见到,队伍就垮下来了。"说完,他抬起头瞧瞧连胡子都没有一根的陈锡联说:"老弟!恕我直言,我劝你还是放聪明点,就凭贵军那样的破烂装备,跟日本人打起来,还不是白送礼。"
说话间,日本飞机频繁地从头顶飞过,炮声不断从忻口方向传来。陈锡联对汪乃贵副团长说:咱们先熟悉地形。
陈锡联和几名营长顺着山沟往东北方向走去,在滹沱河东岸,登上河边的一座山峰,极目远眺:东面是峰峦重叠的五台山,北面内长城线上矗立着巍峨的雁门关,西面的管涔山在雾气笼罩中忽隐忽现……
突然,2营长叫道:"飞机!"
陈锡联举起望远镜,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发现对岸阳明堡的东南有一群灰白色的敌机整整齐齐的排列在空地上,机体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他们正仔细观察着情况,忽然发现一个人从河边走来。从望远镜里看到,那个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还打着赤脚。看样子是个农民,但神情很紧张。
等他走近一些,大家迎上去,喊:"老乡!老乡!"那人听到喊声,身子一怔,马上停住脚步,两眼不住地四下观望。见到是几个陌生的军人,更是惊慌不安,两眼狐疑地上下打量着我们,好半天才哆哆嗦嗦吐出了两个字:"老--总--"
"老乡,不要怕,我们是八路军!是来打鬼子的!"他听说是八路军,马上"啊"了一声,一下子抓住他们的手。原来他就住在机场附近,被鬼子抓紧机场做苦力,每天从早累到晚,不仅不给吃饭,还经常挨打受骂,他受不了鬼子的折磨,才偷偷从里面逃出来。在陈锡联的询问下,老乡详细介绍了机场的情况。
经过现地侦查和老乡的介绍,机场内外的情况了解清楚了:
机场位于阳明堡镇南侧5里之小茹解、下班政、小寨、泊水4村之间。机场里共有飞机24架,成3列停放,每列8架。白天起飞去忻口、太原轰炸,晚上全部返回机场。守卫部队是日军香月师团的一个联队,大部分住在阳明堡镇,机场里只有一小股警卫部队和地勤人员,约200人左右,集结在机场北端。飞机集中排列在警卫部队的东南侧,防御工事粗糙,仅有一些简单的掩体和掩蔽部。日军对进入机场的公路要塞警戒很严,盘查很细,但对机场周围疏于戒备。
陈锡联指着滹沱河,问老乡河水深浅,能否徒涉。他说枯水季节才能过,有的地方能淹死人,然后他指着西南流向的河床突然向南流去的一段弯弯说:"打那里可以过河,要快走,慢了容易陷进去。"接着,他指了指另一个河段说:"你瞧,晋绥军溃退下来从那里过河,把许多大炮和大车都陷在那里,现在还看得见,还淹死不少人和马。"
10月的河水已很冰冷,陈锡联不顾警卫员的劝阻,脱了衣服跳进河里,试探了若干地方,直到确认自己的部队可以从这里徒涉,才回到岸上。
回到驻地,经过分析大家认为:日军正忙于夺取忻口,根本没想到我们会绕至其背后动作,所以侧后警戒相当疏忽。敌香月师团一个连队中的约二百人驻扎在机场西北角作警卫部队,连队的其余部分驻在阳明堡;敌机场没有永久工事,只是草率地修建了一些掩体和掩蔽部,警戒不严;只要我方以突然、迅猛的动作,出其不意地进行夜袭,战斗的胜利是有把握的。
陈锡联决定:打!
接着,他转身叫参谋长把这个决定马上报告师司令部,请示批准。然后他问大家:
"谁愿意去打机场?"
三营营长赵崇德应声站了起来,说:
"我请求上级,让我们三营担负攻打机场的任务,我们的战士早就憋不住劲儿了。"
赵崇德是河南商城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当年24岁。他平时沉默寡言,爱动脑筋,胆识过人。红军时代,三营是有名的夜战部队,英勇顽强,能攻善守,动作迅猛,素以"夜老虎"见称,曾获得过"以一胜百"的奖旗。
陈锡联也想把这次任务交给三营,赵崇德率先提出要打机场,正合他的心意。
具体作战部署是:以3营为突击队,袭击机场、摧毁敌机;以1营破坏崞县至阳明堡之间的公路和桥梁,袭扰、牵制、阻击崞县可能增援之敌;以2营(欠第7连)为预备队,与团指挥所位于苏龙口镇北侧地区,并以8连位于王董堡,破坏阳明堡西南的交通,保障3营侧后安全以团迫击炮连在滹沱河东岸占领阵地,支援3营战斗。
赵崇德回到三营营地,传达团长命令,同时对营的作战方案作了具体安排。随后,陈锡联和团里的几位同志也来到3营,和赵营长及3营的连排干部共同研究确定打飞机的具体战法,决定以9连在机场北面担任对阳明堡镇之敌的警戒;10连由机场西南突击,歼灭敌警卫部队11连由机场东面突击,负责摧毁敌机;12连为营预备队,在小寨村西北集结待命。
用什么东西来干掉飞机,大家想了好多办法:有的说用柴草烧,有的说用刺刀戳、用枪托砸,有的说用机关枪打。最后确定主要用手榴弹,把几个手榴弹捆在一起,塞进飞机驾驶舱里进行爆炸。
赵崇德命令部队放下一切不必要的东西,轻装前进,把鹤嘴镐、铁锹、刺刀等紧绑在身上,不准发出一丝声响,命令将一挺机枪架在渡河点的东岸,战斗打响之后,作断断续续的点射,用枪口发出的亮光,指示后撤部队寻找渡河点。
战斗胜利了,24岁的营长却再也没有回来
19日晚7时左右,夜幕笼罩大地。三营官兵在那位老乡的引导下,渡过滹沱河,不声不响地绕过敌人的岗哨,平安运动到离飞机只有30米远的地方。
10连进入机场10来分钟正向敌警卫部队接近时,被敌发觉,西北角的敌警戒部队发出枪声。
跟随10连前进的赵崇德一听见枪声,带着11连向敌飞机扑过去,将捆好的手榴弹束塞进敌机肚子里,几架飞机顿时爆炸起火。
同时,我们的手榴弹、机步枪子弹一齐向飞机横扫过去,敌人的飞机一架架相继起火,汽油流淌到地上,很快扩散开去,着火的面积不断扩大,秋风也助长了火势,整个机场很快变成了一片火海。
敌警卫部队遭我火力封锁后,一面依托工事向我还击,一面纠集兵员向我反扑,我指战员与日军在机群间展开肉搏。
敌我混到一起,展开白刃格斗,震天的喊杀声,刺刀的撞击声,铁锹拍在敌人身上的噗噗声,枪托砸到敌人钢盔上的当当声,刺刀穿进人的胸膛时人们发出的惨叫声混在一起。有些人徒手和敌人扭打在一起,在地上翻滚着;有些人用手榴弹代替拳头向敌人的脑袋砸去;一个身材短小的战士被大个头的敌人压在地上扼住了脖子,另一个战士在敌人的屁股上戳了一刺刀,才替他解了围;一个小战士被一个壮实的敌人压住了,他拼命咬住敌人的手指头,鬼子疼得猛一抽手,把他的门牙都带了出来。
赵崇德指挥部队接连打退了敌人的7次冲锋。敌人抛下了上百具尸体。
战斗已经进行到半个多钟头左右,阳明堡方向传来敌装甲车的发动机声,炮弹也从那个方向打过来,敌人的援兵出动了。赵崇德命令部队迅速撤退,自己带一个连进行掩护。
此时,陈锡联一直站在滹沱河东岸的山头上,注视着阳明堡西南的方向。陈锡联判断敌人援兵就要赶到,命令点起三堆火,告诉全团可以撤退。
机场的敌警戒部队,借着照明弹远远的射击,不敢追击。部队撤完了,赵崇德让后卫连也撤退下去,他自己来掩护。连长不同意,赵崇德说:走!
后卫连也安全地撤下去了。
正在战斗就要结束的时候,赵崇德被敌人的机枪射中了,他的通讯员小王背着他走,但是敌人的又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小王。
夜袭阳明堡成功了,日间频繁前往忻口和太原轰炸的24架日军飞机全部炸毁,769团初战告捷,担任主攻的3营营长赵崇德却牺牲在敌人的机场,那年他24岁。
阳明堡一战历时1小时,击毁敌机24架,毙伤敌警卫部队100余人,我伤亡30余人,创造了以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光辉战例。
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在总结这次战斗经验时认为优点是:侦查清楚,部署周密,行动秘密而迅速,动作突然而坚决。特别是三营的同志以坚决、勇敢的角斗,不惜牺牲,故能在1小时内完全摧毁敌机。缺点是次要方向上分配兵力过多,只有一个营用于突击方向,其余部队没有用上,殊为可惜;预定夜间联络记号未严格使用,在与敌混战时难以识别。
阳明堡战斗是一二九师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它使急于攻下忻口的日军丧失了空中突击能力,迫使敌人不得不以相当兵力加强后方守备,有力的支援了国民党军队在忻口方向的作战。为此,蒋介石还发了嘉奖令,给了奖金。这一战斗的胜利,与我军一一五师和一二0师在晋北的积极战斗配合,对暂时稳定晋北战局起了很大作用,给全国人民以很大的鼓舞,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威。
——摘选自《改变历史的那一刻》 贾永 李雪红主编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杨庆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