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的国内环境非常险峻
2005年1月18日,8名中国公民在伊拉克遭遇劫持,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当时的中国驻伊拉克大使,我亲历并组织了营救人质的全过程。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再回想起当年的一幕幕,还是觉得惊心动魄、历历在目。
伊拉克险峻的国内环境
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这一爆炸性新闻引起全球严重关切。
2004—2005年间,我奉命出任战后首任驻伊拉克大使。当时伊拉克的环境非常糟糕,家人和国人对我和使馆人员的安全十分关心。当年美国为了推翻萨达姆政权,在首都巴格达及周围地区投下了2600吨的贫铀弹,摧毁了伊拉克主要的军事和政治设施。贫铀弹是原子弹的一种,稀释期长达一亿年,其放射性物质不仅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还对巴格达环境造成了灾难性后果。由于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巴格达电力奇缺,每天供电不足5小时,断水断电成了家常便饭。局势动荡,巴格达安全状况更是十分严峻,爆炸、枪击、绑架人质事件频繁发生。
当时的中国驻伊使馆也遭到破坏。原来的使馆馆舍是一座漂亮的中式花园建筑,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毁坏,被洗劫一空,无法使用。战后驻伊拉克使馆只好在巴格达曼苏尔饭店租用了一些房间作为使馆临时办公地,使馆人员每人一个房间,供办公和居住用。曼苏尔饭店离美军司令部和伊拉克过渡政府所在地“绿区”不远,几次遭到反美武装炮弹的误击,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美国拒绝履行占领军的责任和义务,单方面宣布将驻伊拉克外交使团改为联络处,并拒绝向其提供安全保障。
我们在巴格达经常能看见美军“黑鹰”直升机低空飞行,马达声震耳欲聋,从地面可以清楚地看到飞机中的美国大兵双手紧握机枪,双脚垂落在舱门口,随时准备打击地面目标。除了天上飞的,地上还跑着美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它们风驰电掣,卷起滚滚浓烟。在枪炮声中入睡,在爆炸声中惊醒,已经成为使馆人员日常生活的写照。
考虑到伊拉克特殊的战乱环境,国内第一次派中国武警赴伊拉克保卫驻伊使馆和人员的安全,我也“有幸”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位有中国武警护卫的中国驻外大使。
传来中国同胞被劫持消息,使馆迅速展开紧急营救
巴格达时间2005年1月18日下午,我们从电视新闻中获悉:8名在伊拉克的中国公民被劫持。
8名同胞的生命安危牵动着我和使馆每一位同志的心,这个消息使我们感到震惊,并且心急如焚。劫持组织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劫持中国人?在何地劫持的?如何与劫持组织取得联系?这些问题困扰着使馆的每一个人。
鉴于以上情况,我马上启动了使馆应急机制,做了三件事:一是将此事报告中国外交部,同时向伊拉克外交部和内政部等部门通报情况,请求提供紧急帮助;二是尽快核实这8个人的身份;三是召开使馆党委会议,组成营救班子,动员全馆人员克服困难,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营救工作。大家的共同心愿是,争取被劫持的同胞早日平安获释。
营救8名同胞的最大困难是安全无保障,不能自由地外出活动,所以我们只能打电话跟外界联系。虽然巴格达那时已经有了无线通讯,但网络经常繁忙,打十个电话有九个不通。再加上当时正值伊斯兰教宰牲节长假,一些伊拉克宗教界的头面人物都前往麦加朝觐,找人就更加困难。
我呼请各界朋友们出手相助,也紧急动用了一切外交和民间资源。在出任驻伊拉克大使之前,我有过在巴格达工作的经历,曾任我驻伊拉克使馆政务参赞和首席馆员,这段工作经历为我在巴格达积累了重要的人脉关系。当我出任大使时,大部分老朋友还在,他们的鼎力相助让我刻骨铭心。
我先后找了伊拉克负责安全事务的副总理萨利赫的秘书、外长办公室主任、内政部以及逊尼派长老会秘书长等民间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特别是以前深交的一些老朋友,他们都表示愿意提供帮助。随后,各方面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到使馆,基本情况是:劫持组织要求中国政府在48小时内讲清中国对伊拉克政策和这8个人来伊的目的,否则将杀害人质。
因为无法知晓劫持组织在什么地方、如何与他们取得联系,为了让他们及时听到使馆的声音,回复他们的关切,我决定通过新闻媒体向劫持组织隔空喊话。我联系到影响较大、收视率较高的阿拉比亚电视台、伊拉克电视台及当地报纸,由我出面接受采访,宣读使馆营救声明;同时还联系了阿拉比亚电视台总部和路透社驻伊拉克分社,请他们帮助刊登使馆营救声明。我还设法与伊拉克逊尼派长老会秘书长取得联系,于19日一早派人送去使馆营救声明。当天,一直忙活到晚上11点多,才吃了点东西。
之后,8名同胞的身份得到核实,他们是福建平潭人,在巴格达找不到工作,准备走陆路经约旦回国过年,但在伊拉克至约旦高速公路途中被劫持。
国内外媒体在得知中国人质遭劫持的消息后非常关注,他们也不管时差,电话不断。当时主要由我的夫人、驻伊拉克使馆政务参赞陈珍美负责与媒体沟通。她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了十多年,在新闻发布处、外国记者管理处、新闻分析处当过处长和新闻司政工参赞,后来又在中国驻英国使馆和驻巴林使馆当过政务参赞,积累了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她一天要回答几百个问题,忙得夜里都睡不成觉。
当时,伊拉克过渡政府虽然已经成立,但还不能有效控制局势,对巴格达以外的区域更是鞭长莫及。在这种情况下,营救工作主要还是得依靠伊拉克各界朋友,包括官方、民间和伊拉克逊尼派长老会等。
▲伊拉克经常有极端组织活动
伊拉克逊尼派长老会由伊拉克逊尼派有声望的著名学者和有影响力的长老组成。战后,伊拉克逊尼派遭到残酷打击和压制,纷纷起来反抗,甚至通过武力,争取和维护合法权利。而逊尼派长老会对这些逊尼派组织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逊尼派长老会身上,说服其对劫持组织施加影响,尽快放人。逊尼派长老会也很帮忙,他们在19日发表声明,呼吁在宰牲节期间释放一切被劫持人员。
19—20日,我连续两天四次接受阿拉比亚电视台和伊拉克电视台采访,宣读使馆营救声明。我在声明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重申了中国对伊拉克问题所持的公正立场,强调中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我特别强调宰牲节是阿拉伯和伊拉克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也是中国人全家团聚的传统佳节,希望伊各界朋友们出手相助,营救我被劫持人员,使他们早日回国与家人团聚。
声明播出后,48小时期限很快就过去了,但8名同胞依然生死未卜,劫持组织也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既没有说放人,也没有说要杀害人质。他们和8名同胞似乎突然人间蒸发了,这让我们的神经更加紧绷,焦急万分。
人质事件牵动了国内上至中央下至百姓的心。20日,北京时间凌晨三四点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打来电话表示慰问,同时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全力营救的指示,并对下一步的营救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和部署。为了加强使馆的营救力量,外交部决定派亚非司司长翟隽率三人工作组来巴格达。
多方斡旋之下,劫持组织同意释放人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21日,劫持组织公布了第二盘录像带,要求中国政府禁止中国公民来伊,要求在伊的中国人立即离开。劫持组织的信息使我看到了希望,我再次利用媒体做劫持组织的工作,重申:中国政府和中国驻伊使馆已经多次提醒中国公民目前不要来伊拉克;8名被绑架的中国人都是普通公民,他们想在中国春节前赶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庭团聚的重要节日,就像穆斯林的宰牲节一样。我再次呼吁尽快释放人质。
当日晚,伊拉克前内政部长的弟弟打电话告诉我说,劫持组织看到了使馆的两次营救声明。声明解决了他们的关切,考虑到伊中友好,他们准备放人,放人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会有人告知使馆。
22日,阿拉比亚电视台在午间新闻中播放了8名被劫持人员即将获释的消息和录像。劫持组织在声明中说,他们之所以决定释放这8名人质,是因为中国政府做出了善意的表示,包括禁止中国公民来伊拉克。他们同时强调,人质在被扣押期间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他们也没有索取任何赎金。但录像并没有提及到什么地方去接人。
我们为同胞获释感到兴奋,但仍焦急不安,等待对方通知接人的消息。23日上午,一位自称是使馆朋友的人受劫持组织委托,打电话告诉使馆,让大使在当天下午1点钟到距巴格达150多公里的一个地方去接人,但没有说细节,只说保持联系。
这人说的接人地点在费卢杰,属安巴尔省,是逊尼派穆斯林居住的地方,反美武装异常活跃,非常危险,也是劫持人质事件多发的地区,沿途必经之路经常发生爆炸、袭击、枪战和绑架事件。
这个地方我们人生地不熟,但我知道我有好友的亲戚在那儿,我于是恳求他帮助核实接人地点。好友告诉我,那个地方非常危险,安全已经失控,连一个警察都没有,他劝我千万不要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如果非要去,必须通知伊拉克外交部,派警察保护才行。
好友的善意令我感动,但劫持组织明确告诉使馆,接人的事不能通知伊拉克政府,更不能带伊拉克警察,否则他们将杀害人质。
由于时间紧迫,我顾不了许多。我们研究了各方面信息,认为迄今所获得的信息还是比较可靠的,人质所在地离巴格达约150公里,如果他们把人送到巴格达,沿途要经过美军的重重哨卡,劫持组织和被劫持人员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所以他们才把送还人质的地点选在这里。
冒着生命危险接回8名同胞
为了营救8名同胞,我认为值得去冒险。我决定带1名助手和4名武警与我和翟隽同行。武警感到这次任务责任重大,保险起见,除了平时外出随卫必带的冲锋枪、手枪外,还特意带上了班用轻机枪,而且冲锋枪和机枪都是双弹夹。我告诫他们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这时已是中午,我们顾不上吃饭,穿上防弹背心,戴好头盔,坐上使馆的两辆吉普车,就静悄悄地出发了。出发前我做了最坏的打算。我把全馆同志召集在饭店走廊里宣布:我不在使馆期间,由陈珍美负责使馆工作,留在使馆的人员等我们的消息,并安排好8名同胞的食宿、回国机票等事宜。我还特别强调,为了安全和排除不必要的干扰,使馆任何人不得向外界透露我们的行踪。离别之时大家的心情非常悲壮,因为谁都无法预料到结果会怎样。
车快要驶出巴格达的时候,我接到了好友的电话。他告诉我,接人地点已核实,我悬着的一颗心好像踏实了一点。
当我们抵达接人地点的时候,看到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高高的房顶的四角也都有武装人员警戒把守。逊尼派长老会的代表和给使馆打电话的朋友接待了我们。直到此时我才知道,劫持人质的是逊尼派武装组织,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怀疑这8名中国人为美国工作。
▲伊拉克某些地方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
为了加强沟通,消除误解,我和长老会的代表友好地交谈了近两个小时。我详细介绍了中国对伊拉克问题的原则立场、中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两国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希望友好的伊拉克人民早日过上和平、有尊严的生活;我还介绍了8名同胞的情况和他们来伊的目的,强调他们与任何外国公司无关,希望他们能尽快获释,平安回国与家人团聚。谈话气氛融洽友好。
逊尼派长老会代表再三表示,伊拉克与中国友好,他们只打击美国的合作者,不管是伊拉克人还是外国人。他还特别强调,他们没有虐待8名中国人,也不会索要任何赎金。
下午3点多,一辆蓝色的小面包车把8名同胞从大漠深处送了过来。8名同胞见到我们非常激动,热泪盈眶,与我们紧紧相拥,连声感谢使馆的救命之恩。
我们和逊尼派长老会代表告别后,带着8名同胞和他们的部分行李迅速离开,踏上了返回使馆的路程。
由于伊拉克无线通讯信号经常被美军屏蔽,我们在来时路上一出巴格达就与使馆失去了联系,回程途中快到巴格达市区时,使馆电话终于接通了,我们只说了一句:“货已经装上,正在回家的路上。”这是事前双方约定的暗号,主要是担心无线通话被美国监听,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当晚,我和翟隽向8名被营救同胞转达了中央领导和外交部领导对他们的慰问,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接着安排他们在使馆洗了热水澡,吃了一顿香喷喷的晚餐,并和国内的亲人通了话。
为送同胞回国四闯“死亡之路”
接下来的工作是如何安全地将8名同胞顺利送回国,这一点也不比营救工作容易。
第一,回国交通不便。伊拉克即将举行战后首次多党议会选举,各种暴力事件频发,伊拉克过渡政府只得宣布将陆路口岸全部关闭,只保留伊拉克—约旦航线,只允许伊拉克和约旦航空公司的航班进出巴格达;并且巴格达机场计划于1月28—30日关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28日前将8名同胞安全送出。当时外国人都想离开伊拉克,机票非常紧张,再加上时值宰牲节长假,经使馆多方努力,才搞到了24日下午的机票。
第二,赴机场的路不安全。从巴格达市中心向西只有一条通往巴格达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全长约25公里,被美军称为“死亡之路”。这段路经常发生爆炸、袭击事件,成为美军重兵把守之地,荷枪实弹的美军严格检查过往车辆和人员。美国和英国驻伊拉克使馆人员从来不乘车,都是坐直升机往返于机场和他们在“绿区”的使馆驻地。司机驾车在这条路上行驶时必须注意美军巡逻队和检查站发出的警示,任何人不听从指挥都会遭到美军枪击。
第三,登机难。在巴格达机场,飞机未到不办理登机手续,因为办了也是白办,机场方面不能保证飞机准时安全着陆。24日当天,飞机在巴格达上空两次试图着陆,但都没有成功,盘旋几圈后,又折返约旦,航班最后被取消。事后得知,机场周围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机场被关闭。我们只好改签25日的机票,这意味着我们要再次勇闯这条“死亡之路”。不过这次因为走得早,路上人少车稀,很早就到达巴格达机场,8名同胞成功登机。
第四,出境手续费了不少周折。因为这8个人属于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打工,出境手续非常难办。为使他们顺利出关,使馆提前做伊拉克外交部工作,又给巴格达机场边检出了使馆照会,所以机场各部门才一路绿灯。飞机起飞后,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
这次营救工作的圆满成功,再次凸显了驻外使馆交友工作的重要性。增进与驻在国官方和民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友谊,推动双边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广交和深交各界朋友,只有这样,遇有突发事件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
(作者系中国前驻巴林、伊拉克、沙特大使)
——摘选自《纵横》2018年第11期
作者:杨洪林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周怡倩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