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长津湖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主要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乃至整个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长津湖之战。有史学家称,长津湖之战是历史的拐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决战。在这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接近零下四十度的恶劣天气下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精锐的陆军1师展开了一场长达二十天的战斗。这场战役,成为中美两国军人永远无法遗忘的惨烈记忆。至今,它还是美国军事院校不断学习和演练的战例范本。
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狼林山脉和赴战岭山脉之间,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周围几乎都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龇牙咧嘴的山岭撕开长津湖面,形成犬牙交错的山恶水险之势。长津湖地区林木茂盛,道路崎岖狭窄,村落稀疏,人烟寥落。自10月下旬进入冬季,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已降至零下二十七摄氏度,战场环境险恶异常。新兴里位于长津湖东侧,与湖西侧的柳潭里遥相对应,各自向南的公路在下碣隅里交汇,形成公路枢纽。这三个不起眼的小村镇,因这场战争而声名大噪。
9兵团在行军途中,严格执行隐蔽要求,夜行晓宿,严密伪装,两个军约十万人悄然进入战区。“联合国军”虽然每天都派出飞机对该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却丝毫没有发现9兵团的行动踪迹。战后,“联合国军”将9兵团这一隐蔽开进称为“奇迹”。在了解到志愿军某师竟然创造了连续十八天在崎岖山地平均日行军三十公里的速度,而且是在几乎没有补给、严格进行隐蔽伪装的情况下。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约瑟夫·格登满怀敬意地评价道:“以任何标准来衡量,中共军队强行军的能力都是非凡出众的!”
事实上,寒冷的冬天给志愿军部队的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隐藏十多万人的行踪,9兵团的两个军在没有卡车的情况下,穿过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20军58师172团1营排长王学东回忆:“在这种情况下,行军根本就没有什么速度可言。师部炮兵营中有些马匹不肯在覆盖着积雪的、沿着悬崖的羊肠小路上走。这样走实在是太滑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同志就想出了办法,将羊毛围巾盖在悬崖边的冰雪上,用这方法使马匹安全地通过了小路。”令人恐怖的寒冷和后勤补给的严重不足,导致了9兵团在11月25日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之时仍没有进入进攻位置,志司不得不批准9兵团延期二天的请求。这也就是志愿军西线25日开始反击而东线依旧平静如初的原因。
11月26日,9兵团20军四个师(第58、59、69和89师)和27军的三个师(第79、80和81师)共约八万人,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缺衣少食的困难,悄然进入攻击位置。27军第94师和26军也开始从厚昌地区向长津湖开进。
此时“联合国军”东线美第10军也摆开了阵势,具体战役部署为:以陆战1师担负主攻任务,首先攻占柳潭里以西约九十公里的武坪里,然后向江界方向继续推进。第7步兵师作为助攻部队,在陆战1师东侧展开,沿长津湖东岸向柳潭里推进。韩第3步兵师则负责掩护左翼,并保护后方地区。该计划于24日晚获得麦克阿瑟的批准,第10军随即于25日正式下达作战命令,要求各部于27日发起攻击。
当9兵团准备攻击之前,并没有得到细致的敌人编制、装备、历史延革及动态情况。很多美军部队的资料还是战后由双方研究战史的专家整理出来,而处于战时的9兵团首长宋时轮、陶勇及詹大南和基层指挥员朱文斌等人当时并不知道,甚至很多军、师一级首长都不知道美陆战1师的少将师长史密斯的全称,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将军何许人也。
“联合国军”摆在长津湖地区的三个师当中,最精锐的部队陆战第1师,无疑是绝对的主力,是志愿军最强的对手,能否战而胜之,是取得长津湖战役胜利的关键。美军陆战第1师的历史悠久而辉煌,参加过美国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战争,从来没吃过败仗,享有“先驱师”和“常胜师”的美誉,可谓是美国陆军当中的“天之骄子”。
此次陆战1师来到朝鲜战场,应该是有备而来,他们的兵员包括战争爆发后征召的预备役人员全部都是志愿兵,也就是说战斗成员中大部分刚参加过二战,兵员的作战经验和作战技能均属一流,与主要由征募兵员组成的美军其他部队相比,在士气与作战技能上均高出许多,因此这支投入朝鲜战争的陆战1师绝对是一支百战劲旅。陆战1师没有辜负麦克阿瑟的厚望,担当起仁川登陆急先锋的重任,赢得了最先在仁川登陆的荣耀。
志愿军9兵团则是由解放军三野最精锐的三个军组成,这些部队此前赢得过“黄桥决战”、“孟良崮”等多次战役的胜利。
9兵团的宋时轮、陶勇等一干战将均是战场上杀出来的百战将星,他们并不理会学者描绘出的好像武侠片一般的恩怨情仇,在意的是陆战1师的战斗力和美军的战斗特点,更要结合自己手下部队的战斗特点,如何打败骄横的美陆战1师。
——摘自《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重庆出版社出版
作者:何楚舞、凤鸣、陆宏宇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蒋楚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