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
由朱南山与其子小南、鹤皋于1935年在上海爱文义路王家沙花园创设的新中国医学院,朱南山任第一任院长,延聘名师,阐授道业,挽中医人脉于狂澜,立国学砥柱于中流,厚德载道。
海派中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名家众多、学术思想活跃,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但究竟何为海派中医?多年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上海自明清以来三四百年间,名医汇聚,流派纷呈,他们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基础,又与近现代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渗透,在“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共识背景下,以海纳百川的襟怀、勇于创新的气魄,形成了“海派中医”这一独特的海派文化现象。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便是对海派中医流派的梳理和总结,丛书的面世使得人们对海派中医的文化内涵、流派脉络、名医故事、学术思想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海派中医文化的流播和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派中医”:兼容人才,兼容流派,兼容中西
1916年,江苏南通的名医朱南山徙居上海,设诊所于开封路同兴里。在此之前,他在家乡已是声名卓著,除对妇科颇有建树外,对内科、皮肤科诸病的治疗也颇有心得。他常用大方峻剂,挽救危急,以治时疫重症闻名于乡里。来到上海后,因其治学精专,用药富有魄力,往往一帖见效,人称“朱一帖”,不久即为上海滩名医。1933年,朱南山举家迁居北京西路泥城桥,并于该处设立诊所,取名“南山小筑”。当时每日诊治两三百号患者,长子朱小南、次子朱鹤皋随父襄诊,审证用药,立竿见影,一时近悦远来,门庭若市。而不久前荣获“国医大师”称号的朱南孙教授正是朱氏妇科的第三代传人。
仍旧是1916年,时任《小说月报》主编的恽铁樵,因长子病故,奋志治医,他相继辞去《小说月报》和商务印书馆的职务,开始挂牌行医,悬壶济世。当时,西医逐渐发展壮大,中医势力也很雄厚,因此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相互融合、相互理解成为一个重大的命题。中过秀才又毕业于南洋公学英语系的恽铁樵,成为近代中医界精通旧学,又系统接收新学制教育的少数人。中西兼修的他主张既要尊重西医,又要正确理解中医。他撰写了《群经见智录》,指出“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产生新中医,是今后中医必循之轨道”,开创了恽氏中西医汇通之先河。
二十世纪初,石氏伤科发轫于江苏无锡。石家最早并非行医,而是开镖局的。石仰山的曾祖父石兰亭曾是威震江南的一方镖主,行走江湖难免伤筋动骨,石兰亭就按照家族中代代相传的秘方为族人治伤,慢慢地将武术和医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疗伤整骨的独特经验。相传1934年,南派武生盖叫天在上海演出时跌落受伤,请来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筱山救急。经手法触摸诊断骨折后,石筱山为盖叫天做了紧急处理,上好小夹板,盖叫天回到舞台继续表演。故事不胫而走,石筱山从此名震上海滩。
另外还有起源于江苏孟河医派的颜氏内科、丁氏内科,在老上海八仙桥竞争的杨氏针灸、陆氏针灸等等,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滩,名医荟萃、流派纷呈,而这些流派的兴起兴盛,体现了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质,因此被称为“海派中医”。
“海派中医”这个概念,如今已形成共识,但曾经,它也遭遇过质疑。那么,到底何为“海派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严世芸教授在第一届海派中医论坛上作过一番解释:“海派不是说仅仅因为上海的地名有一个‘海’字,不是说所有具有‘海’的称呼的地方,都有海派特色。作为海派来说,它是有特定内涵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川汇于海,海有这个容量,它才能承受得起百川。所以海派首先要有‘容’。这个‘容’是开放的,是敞开的……作为上海风格的形成,实际上不单是中医有这个‘海派’,其他领域也称海派,是上海风格特征的一种概括。上海之所以能称海派,一是有传统文化的一面,同时又有多国文化的一面,这种中外文化的交融,使得我们在这个城市里能接纳方方面面的东西。所以多元文化是形成海派的一个文化基础。”
严教授还进一步总结了“海派中医”的几个特征:一是纳全国各地的中医贤才。当时上海的医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上海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是名中医的摇篮。二是学术上的兼容,各种流派应运而生,而且各有各的特点。三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除师承以外,中医的高等教育最早发源在上海。当时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采取中西课程并举,也体现了海派中医在学术上的兼容性,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这些海派中医流派的传奇故事、济世情怀、学术思想、技术经验等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它们被一一收入“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中,供我们缅怀与传承。
传承:翻箱倒柜,厘清脉络谱系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由严世芸教授担任执行主编。近期,该系列中的《海派中医恽氏中西医汇通》面世,加上之前出版的《海派中医夏氏外科》《海派中医石氏伤科》《海派中医颜氏内科》《海派中医杨氏针灸》《海派中医朱氏妇科》《海派中医陆氏针灸》,以及即将付梓的《海派中医董氏儿科》和《海派中医蔡氏妇科》,这套原定十五本的丛书已经完成过半,初具规模。丛书通过对“海派中医流派”的梳理和展现,让“海派中医”焕发出勃勃生机。
提起策划这套“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的缘起,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怀琼告诉记者,海派中医既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中医学史上一枝异彩纷呈的奇葩,在中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产生了大批的名医和名著,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上海中医各科流派多达五十余家,伤科八大家、妇科八大家及内、外、儿、针、眼、喉等一大批社会公认的流派,皆独具特色,疗效突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中医流派传承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五十余家海派中医流派中,三分之一销声匿迹,三分之一面临乏人乏术、优势淡化的困境,流派传承形势严峻。
2010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实施海派中医流派研究工程,旨在重塑海派中医的辉煌。2011年,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启动“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对上海现存的中医流派进行了梳理,选取了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临床有一定规模、人才梯队建设比较好的十五家中医流派进行流派传承基地建设。这十五家中医流派包括了顾(伯华)氏外科、石(兰亭)氏伤科、丁(甘仁)氏内科、张(元鼎)氏内科、颜(亦鲁)氏内科、蔡(杏农)氏妇科、朱(南山)氏妇科、董(廷瑶)氏儿科、徐(小圃)氏儿科、魏(指薪)氏伤科、丁(凤山)氏推拿、陆(瘦燕)氏针灸、杨(永璇)氏针灸、夏(墨农)氏外科、恽(铁樵)氏中西医汇通。三年建设期间,十五家流派基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张怀琼用了“翻箱倒柜”四个字,来形容他们工作之细致:他们挖掘整理流派家底,梳理流派学术脉络,开展临床优势病种研究,建设流派网站……这套“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即是对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阶段性建设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凝练,一个流派一本书,全方位展示各流派的历史文化、传承脉络、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特色技术、医德医风、当代发展等,力求体现海派中医流派的鲜明特质和深厚内涵,为中医药学术传承、文化弘扬、临证实践提供综合的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史料和学术资料。
丛书中的大量医案也回答了一些人“中医到底能不能治病”的疑问。张怀琼举了龙华医院顾氏外科的例子。西医对某些外科手术后造成的瘘管束手无策,顾氏外科却能通过埋药线的方式去腐生肌,让伤口愈合。而岳阳医院的朱氏妇科更是帮助无数女性实现了当母亲的愿望,其中不乏从国外慕名而来的患者。这些医案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江山代有新人出,海派中医流派的传承人,在传承前辈师长精神技艺的过程中,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也在开拓确立自己的理论思想和实战经验,即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丛书的每个分册中,各个流派在回溯渊源、承继传统的同时,也展现了流派创新发展之路。
朱南山长子朱小南,在总结前辈学术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大胆发挥,提出了“妇科重在肝经脏器”的观点,并融会贯通各家学术,对奇经八脉与妇科的关联提出独特见解,言前人所未言,临诊用药内外兼治,不拘一格,使朱氏妇科的业界影响力不断提高。朱小南之女朱南孙继承世医,临诊圆机活法在握,辨证论治进退有序,衷中参西,追求创新,大大丰富发展了朱氏妇科,享有“三代一传人”之美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石仰山父亲石筱山的医术已享誉大江南北。石仰山从十九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医,父亲将石氏伤科的独特疗法倾囊相授,却让他不要故步自封。石仰山回忆,父亲会带着他去别的名医门下拜师学艺,学习其他流派的长处,然后融汇在自家的学术中。父亲还请当时知名的神州医药专门学校的名中医黄文东来教授他中医基础理论。博采众长之后,石仰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他对祖上沿用百余年的三色敷膏进行剂型改良,创制了 “石氏伤膏”,丰富了石氏伤科的内容。
恽铁樵汇通中西医学的观点也得到其门人的传承和不断发展,陆渊雷、姜春华、沈自尹、董竞成……代代相传,继往开来。近日荣获“全国名中医”称号的华山医院沈自尹院士便是由西医而中医,中西贯通。他将中医比作艺术,认为国画、油画,中西名曲,都得先有构思,再加上艺术家各自的表现手法和个人风格,才能让观众听众身临其境并产生共鸣。中医虽然不属于艺术范畴,却具有艺术的特征,所谓“医者意也”,这“意”便是构思。构思水平的高低就决定治疗效果的好坏。他举例说,几个徒弟跟一个老中医学习,几年后有的能将老中医的处方成套背下来,连每个药在处方上的位置都一成不变;有的则能将老中医的心得与治病作风学到手,而并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前者学“形”后者学“神”,后者学到的实则是老中医的构思方法。这其实就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海派中医恽氏中西医汇通》的主编董竞成教授告诉记者,他在师从沈院士读研究生时,老师就教导他们:一流学生是师父引进门,发展靠自己;二流学生是师父引进门,一路包到底。以此来激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开拓创新。而老师不拘泥于中西,将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运用于中医诊断治疗的种种事例也让他印象深刻。作为恽氏中西医汇通流派的最新一代掌门人,董竞成教授以自己的哲学思考和创新理论,为该学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三分法,认为借助临床实践和古典哲学等构建的中国传统医学,其庞大体系中有很多逐渐被现代医学认同的技术与经验,蕴含一些预示医学未来发展方向和面貌的胚芽,但也存在带有时代和文化烙印的错误认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结构可以分成三部分,即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不自觉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和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的部分,三分法的理论也较好地回应了当下许多人对中医到底科不科学的质疑。
“‘海派’是‘无派之派’,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各派均归于‘海’。‘无派之派’——精英高才,聚集上海,汇集成‘大派’;‘无派之派’——学术‘海量’,不拘一格,吸收众长。”这是中医泰斗裘沛然老先生生前对海派中医所下的定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哲学精神,而海派中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也如海水奔流,绵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