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以1872-1922年〈日本亚洲学会学刊〉为主线》聂友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桂荣
聂友军的《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一书以1872年至1922年在日本出版发行的英文刊物《日本亚洲学会学刊》为主线,细密地梳理了近代旅日欧美学者的日本研究,发掘“异域他者”观照下的日本论说的洞见,同时客观审视并分析其局限,旨在厘清学科化的“日本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阐明其主要内容,并提炼其典型特征。捧读之后,感触良多。
著者指出,相对于日本的中国研究而言,最近一百余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明显处于“不对称劣势”。要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需要解决以往日本研究中存在的世界性大视野缺失的问题,适时引入欧美日本学成为必要。中国对于欧美日本学的考察几近空白,对于加强欧美日本学研究的意义,应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今后学术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世界性的日本观也有其必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选题富有创新价值和开拓性的意义。
该书的标题“异域他者:日本学的洞见与局限”要言不烦地标举了它的研讨范围与关注兴趣:既溯及欧美日本学的源流,又研判其视野与方法。聂友军明确指出,引入欧美日本学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以西方为标准的自我矮化心态,而应坚持借鉴与反拨同行,探寻“媚外”与“排外”之外的另一条路径。
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有三个层面的努力尝试:一是追求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理解日本;二是搭建一个平台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欧美世界;三是提供一个有效镜鉴以利于中国反观自身。可以说,对于一批一百到一百五十年前的文献资料,如此剔抉爬梳,已经不单单是物尽其用,甚至可以说就材料的效用而言,该研究简直用到极致了。
该书采用“比较文学发生学”的观念与方法,从较为丰厚的英文和日文材料出发,以原典文本为基础,在样态呈现的基础上,倚重原典实证,取统观圆览的视角,宏观描述与专题分析相结合,纵向深入与横向铺展相结合,文本分析与理论评议相结合,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汇通近代欧美日本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立论公允持平,内在逻辑清晰合理。
在结构方面,本书分三卷计八章展开论述:卷一为日本学概观。着意彰显近代旅日欧美学者研究日本的学术性诉求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卷二为日本学之冠冕。采用研读代表性学者的经典著作的方式,呈现近代旅日欧美学者的日本研究所能达到的高度。卷三为日本学之习俗考。突出日本习俗的独特性,彰显习俗对社会观念的反映与折射。著者把研究日本习俗的主体者——旅日欧美学者也同时予以客体化,以其基督教的文化底色映衬日本习俗与社会观念的独特之处,可谓匠心独运。
全书三编八章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对近代旅日欧美学者的“日本文化观”这一理论本体的基本内涵、价值特征及其发生轨迹进行了相对全面的阐释,并着力挖掘异质文化之间由矛盾、碰撞走向融合、变异的历史与文化原因,对于若干层面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富有深度的理性审思,进而全面系统地赋予整体性的架构探讨。著者对于复杂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疏通以及学理上的把握,在在显示出相当的学术水准。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该书没有固守人文学已然碎片化的学科限制,而是勇于突破空间局限与时段藩篱,客观准确地判断研究对象的价值意义。聂友军依据研究主体的差异,研究理念与范式的转变,以及关注重心的扩大与转移,将欧美世界关注、论述与研究日本的发展变迁历程划分为“日本散论”、“日本学”与当代“日本研究”三个阶段。以我有限的阅读,无论在中文学界、日本学界还是英语学界,这是第一次做出类似划分。
著者一方面把握旅日欧美学者的日本文化观的多元文化语境特征,借助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解读原典文献;另一方面联系早期传教士对日本的观感与评述,以及二战以来欧美世界的日本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辨明研究对象的历史脉络与独特价值。
该书还注意实证研究、文化研究与比较研究三种范式之间的协调与对话。如第三编分析解读日本的婚嫁产育、丧葬祭祀、收养养子等习俗,结合世界范围内延续至今的对上述习俗的相关研究与代表性文献,对日本的女性观、伦理观和生死观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论述,使相关研究真正具有了比较文学乃至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余论部分尤其值得称道。在“文学比较与跨文化传通”部分,由文学比较的开展进而上升到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思考;“日本文化再思考”部分意在揭示日本面对外来文化影响时所表现出来的自主选择的余裕,以及由此造成的日本文化多元混成与变动不居的特征。
其中关于日本神道的分析尤其见地独到。从神道作为日本民间底层的信仰依托功能出发,到知识阶层借以展开思辨的哲学基础,再到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用作政治架构的核心,以尺幅万里的浓缩,几乎穷尽了日本神道发展变迁过程的多面性特征的全部,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日本文化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借助模糊表述,以方便作出变动不居的策略性解读的特征。
贯穿《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全书的主线,是解读近代旅日欧美学者研究日本时的关注重心、学术理念和治学路径。作者针对近代旅日欧美学者围绕日本文化“说了什么”、“说得如何”、“为何这样说”三个层面,做出了详尽的论述与评判,不仅适时提出了存在与表现的问题,而且还着力从方法论层面加以提炼、概括与评判,进而在更普遍的意义上探寻可能的跨文化理解与沟通之道。这是一部深入思考后撰成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引发读者思考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