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对话:鲁迅与泰戈尔”中国代表团在印度泰戈尔故居前留影
■王锡荣
亚洲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鲁迅也很重视他,多次谈到他,对他深表敬意。对我来说,印度是一个太陌生、带点神秘的国度,而泰戈尔则是带点仙气的“男神”,根本没有想过会跟我有什么联系。不意,我却有了拜访泰戈尔故乡的荣幸。近期,我随鲁迅文化基金会“大师对话:鲁迅与泰戈尔”代表团访问了印度,来到泰戈尔的故乡加尔各答市。这是印度的第三大都会,总人口达到一千四百万,现在经济虽然不是很发达,可是这里却出过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除了泰戈尔,还有获得1930年物理学奖的拉曼,另一位就是著名的特蕾莎修女。这样一座传奇的城市,是我早就期望一睹真容的。
泰戈尔故居坐落在加尔各答市中心的一条繁杂的马路旁,穿过一条不太宽的通道进入院内,发现它是一个很宁静优雅的院落。一块绿油油的草地,周边是美丽的花丛旁,坐落着两栋玫瑰红色的两层印度城堡式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致,跟外面街道上的杂乱建筑完全不同,让人一下忘记了外面街道上的嘈杂喧嚣。建筑上标明的时间是1782年,是泰戈尔的爷爷建造的。泰戈尔就出生在这里,而且实际上一生都以这里为家,除了去一百多公里外他自己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工作以外,就主要生活在这里。
这里现在已经改为泰戈尔纪念馆。大家都很自觉地脱了鞋,恭恭敬敬进楼参观。这个建筑是水泥和木地板相结合,门窗高大,通透敞亮。大楼呈回字形,里面曲径通幽,大大小小房间有数十间。这是一个婆罗门大家族聚居之地。泰戈尔有兄弟姐妹十四人,他是家里的老幺。这里除了陈设泰戈尔家族的历史面貌,还集中展示了泰戈尔生平。我看到了泰戈尔访问中国的历史镜头,也看到了与泰戈尔来往密切的徐志摩等中国人的照片。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泰戈尔的卧室,那是一个几乎敞开的空间,中间一张床,其他东西很少,房间两侧居然有四个门,都可通向走廊。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就在这张床上去世,享年八十岁。在他去世前两个星期,政府用专列把泰戈尔从国际大学拉回了家。瞻仰了泰戈尔故居,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闻名的大诗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生活和写作的。我想象他1910年在这里写下长诗《吉檀迦利》,那幽美的环境描写,跟这个美丽的院落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前往距离加尔各答一百多公里的圣迪克尼坦小镇的印度国际大学。虽然路并不远,但是路很不好走,我们的车足足开了五个小时。印度国际大学是泰戈尔于1921年创办的。圣迪克尼坦,意为“平和之乡”,是泰戈尔的父亲的领地。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用奖金在这里创办了这所大学。1937年,设立了“中国学院”,专门培养与中国交流的人员,首任院长是中国人谭云山,现在的院长是阿维杰特·班纳吉教授。“大师对话:鲁迅与泰戈尔”的印度代表团来访中国时,班纳吉教授也是代表团成员,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我们一下车,就看到班纳吉在等候我们。我们一行二十来人跟随班纳吉步行大约二百米,就看到侧面院子里一座方方正正的两层楼建筑,门楣上方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石板,上面是雍容而刚劲的“中国学院”四个字。
班纳吉教授带领我们进入学院,很多学生对我们展露着友好的笑容,表示欢迎。我们跟学院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周令飞秘书长带去了鲁迅文化基金会的资料和鲁迅的作品,留给学院作为纪念,并谈了与印方开展持久深入交流的设想。班纳吉院长介绍了学院的情况,并表达了迫切希望与我方展开深度交流的愿望。座谈结束后,我们参观了学院的各个部分,其中,最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中文藏书,尤其是大批珍贵的中文古籍。我们匆匆浏览了一下,有很多还是清代善本,管理非常规范,而且很明显这些书是经常有人在使用的。因为这里一直有中国人任教,印方人员的中文古籍研究看来也是颇有深度的。随着中印之间文化经济往来增多,中文需求在印度不断提升,学生报名踊跃,每年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才从中选出二三十名学生入学。班纳吉说,整个大学现在在校学生八千多人,已经构成一个成熟社区。
从中国学院出来,往前走几十米,就是泰戈尔博物馆。进了这个馆才知道,加尔各答的泰戈尔故居纪念馆里面,其实多半是复制品和照片,而这里,才是货真价实的文物:包括泰戈尔的诺贝尔文学奖奖状、手稿、藏书,以及很多生活用品、文具、纪念品等等。看了这些文物,泰戈尔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丰富饱满起来,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印度国民诗人的伟大胸怀,也感受到他跟中国人的亲近感。
泰戈尔生前到过中国三次,而鲁迅从来没有机会去到印度,当然并不是他不想,他对泰戈尔是敬重的,也是理解的。今天,我们通过“大师对话:鲁迅与泰戈尔”项目,有机会到泰戈尔的故乡寻访泰戈尔的足迹,可说是替鲁迅先生还愿来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加强中印文化交流,沟通两国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