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蒙
说起来“哲学”这个词,在王国维那时代就使用了,据称该词语是从日本拿来的。时至今日,日本人自己对“哲学”这个词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也许木田元(日本著名的海德格尔专家)的一段话能够说明些问题。在《反哲学入门·始于误译》中他讲到,哲学一词本是日本最早研究西方哲学的西周的一个明显的误译,所以把哲学当成一个了不起的东西顶礼膜拜实在可笑。西周把philosophy翻译为“希哲学”,这是在把握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借用周敦颐“士希贤”一说造的。但西周摈弃了“贤”字,换成了“哲”字(贤哲?),译为“希哲学”——philein=希,sophia=哲,大致上是这样。
但是不知何故,西周从荷兰回国以后,删掉了“希”字,改成“哲学”。苏格拉底学说中最重要的“爱(智)”的部分消失了,后来人们就一直用“哲学”这个词。
木田元对古希腊的情况看来似乎相当熟悉,他讲得也很清楚,虽然看起来都是哲学人所知道的。他说,苏格拉底其实就是看不惯那些智者们喜欢卖弄的德行,才用“爱知”一词进行讽刺罢了。哲学的原词是英、荷语的philosophy一词(兰学渊源),系直接借用古希腊的philosophia,philosophia由动词philein(热爱)和名词sophia(智慧、知识)组合构成,意为爱智慧,即爱知。可是,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无法直接称为爱知。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最初把这个词以ho philosophos(热爱知识的人)的形式作为形容词使用。ho是男性定冠词,形容词前加定冠词,表示具备某种性质的人或物。毕达哥拉斯将世人分成三类——ho puilarguros爱钱的,比如商人;ho philotimos好名的,比如军人、运动员;ho philosophos爱知识的,比如他自己。
到了前五世纪,希罗多德将其作为动词philosophein(热爱知识、热爱智慧)使用。但是,毕达哥拉斯、希罗多德的所谓热爱,只不过是模糊地表达了好奇心强或者求知欲旺盛等意;将动词philosophein变为抽象名词philosophia并限定了特殊意义的是苏格拉底。《会饮》中有一段苏格拉底对爱的描述——热爱知识、追求知识的人都是些没有拥有知识的人,正因为还未拥有才拼命地追求。没有知识即无知,也就是说爱知识者皆无知。正因为无知才热爱知识、追求知识。
这样看来,所谓的哲学在希腊古人那里原本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内容而已,到了后世才成为专门的研究家(哲学家),而这就是两者的区别。所以很明显,对希腊古人,称他们为智者,或者爱智慧者,似更恰当些。既然哲学一直也没脱离古希腊的传统,因此叫智学应该更合宜,而当初西周的那个误译也就可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