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德]扎克·易卜拉欣杰夫·盖尔斯著
张秋晴译
中信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刘英团
比利时布鲁塞尔3月22日早上发生爆炸案,已至少造成三十四人死亡,逾两百人受伤。国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宣布对布鲁塞尔自杀式恐袭负责。我们为此哀悼的同时,容易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暴力恐怖袭击中的“受害者”不限于此,其实也包括了极端组织成员的妻儿等亲人在内。
在《我父亲是恐怖分子》一书中,作者扎克·易卜拉欣开篇即说:“1990年11月5日,我的父亲暗杀了梅厄·卡赫纳,犹太防卫联盟的创始人。”那一年,易卜拉欣只有七岁。那一场暗杀不但使易卜拉欣的父亲埃尔·塞伊德·诺塞尔成为了首名在美国本土行凶的伊斯兰极端分子,还彻底地改变了易卜拉欣的命运。在父亲锒铛入狱后,尽管他和家人搬家二十余次,却始终在精神上受父亲罪行的困扰,并因此而受他人的排挤与控诉——他永远都是班上那个沉默寡言的胖子新同学。
仇恨并非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一个精心编制的谎言。易卜拉欣认为,“我的父亲正是这一谎言的忠实信徒,而他曾一度想让我也陷入这一谎言中。”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在恐怖主义阴影下长大的易卜拉欣,却走上了一条和父亲截然相反的道路。这个羞怯而笨拙的男孩非但从未与仇恨产生共鸣,反而更加清晰地认清了恐怖组织及其恐怖主义的本质。
“我的父亲是恐怖分子,但我选择了和平。”易卜拉欣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的立场。在《我父亲是恐怖分子》一书中,易卜拉欣不但回顾了他逃脱父亲恐怖阴影的非凡旅程(在美国西部流离往返,从匹兹堡到孟菲斯,从泽西城的清真寺到坦帕的布希公园……),还原了他长期以来生活上的创伤及点滴情感——在学校被同学欺凌、无法直面社会、因自我价值缺失感造成的自杀倾向。
在《我父亲是恐怖分子》一书中,易卜拉欣不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父亲的极端行为对自身所处境遇的影响,以及对恐怖主义的痛恨,还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温柔的爸爸为什么会变成极端分子?在与不同信仰、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性取向的人的接触中,他深刻地意识到,暴恐主义不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