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克莱曼教授近影
丽莎·科恩(LisaCohen) 摄
阿瑟·克莱曼教授著作
■李明洁
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中文名“凯博文”):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讲席讲授、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系医学人类学及精神科学教授,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美方主任,美国科学院医学部终身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顾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顾问、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作为国际人类学界和精神卫生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克莱曼教授编写出版了许多重要的专著和教材,涉及医学人类学、社会疾苦、心理健康、道德体验、护理与医药、污名化和主体性等主题,其中影响广泛的包括:《重新想象全球健康(导论)》(加州大学出版社,2013)、《道德的重量:在无常与危机前》(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在边缘写作:人类学和医学的对话》(加州大学出版社,1997)、《精神病学再认识:从文化类型到个体经验》(自由出版社,1991)、《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基础书籍出版社,1989;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和《文化语境中的病人与医生》(加州大学出版社,1981)等。为表彰克莱曼教授的杰出贡献,美国人类学学会授予他最高奖项“弗兰兹·博厄斯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他医学人类学勋章。
克莱曼教授于1969年从台湾开始对中国人精神健康的研究,1978年进入大陆开展实地调研,几十年里他编著了大量有关当代中国人精神健康问题的专著,代表性的有:《深入中国:个人的道德生活》(加州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人道德生活中的人治:对体面生活的追求》(劳特利奇出版社,2011)、《SARS在中国:大流感的前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5)和《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耶鲁大学出版社,1988;上海三联书店,2008)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