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端
提倡写短文,明知是个老话题,但仍觉有必要再次呼吁强调。近日逛书店,各色图书琳琅满目。但映入眼帘的,多是大开本、又厚又重的书。有些书乍看书名,似尚有吸引力,但翻阅几页,却勾不起深看下去的欲望。其原因自然很多,篇幅太长,往往也是原因之一。有时几乎就是被“那么厚”吓住了。
长文厚书越来越多,固然有写作繁荣的一面,但无庸讳言,其中的水分也不少。有的简单内容,被添枝加叶刻意拉长了;有的浅显道理,被玩弄新奇名词复杂难懂了;有的短故事,经“编造迷团、推理想象”等加工,被放大成冗长琐文了。其实书厚,学术含量未必一定就高。即使是文学创作,这种注水式的人为拉长篇幅,也是不可取的。
爱写厚书的一个常见原因,就是有的作者觉得,写出几十万字长篇幅,表明学问大,有水平,填写学术成果或申报职称时,显得有份量。加上出版社现行稿酬制度,又多是按字数计酬,字数越多,稿酬也越高。还有,厚书装帧更显眼,营销中有气派,相对于薄薄小书,出版社也乐于多出大开本厚书。对上述现象,现在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我觉得,除了文献性巨著外,应该再次大力倡导短写作。理由是:
一、如今浅阅读的读者占据读者中的大多数,图书内容、篇幅、开本也要尽量适应他们的阅读习惯。纸面读物如今已经面临电子阅读的冲击,别让大部头厚书的沉重形象,让某些读者与阅读更疏远了。
二、如今是“微时代”盛行,时间就是金钱。许多人对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视、微电影等“微产品”,不仅酷爱,甚至产生依赖。在这种态势下,老写长文厚书,难免与“微粉”脱节,怎么能更有力地吸引这群读者?
三、大数据时代,许多历史、典故、人物、专业信息等,上互联网都能查阅知晓,所以对有些文章涉及铺垫用的知识和信息,点到即可,似无需再作重复渲染,以避免累赘。
不仅图书太厚,现实中还有不少长文字,也常招人烦。
譬如办件小事,让你签字的格式合同或格式协议,双方关键的权责,不过是几行字,却要写成长长一大篇。有些产品说明书,与产品性能无关的推销广告文字,占去相当大的篇幅。生活中类似喜欢写长文的现象,依然很常见。有人会说,有些长文是规定的,为了免责,该告知的都必须写上。这样说可以理解。但告知也非必长不可。写短些,简练些,让人省时又易明白,岂不比印上一大篇看不懂,甚至没人去看的文字更强吧。如今社会节奏加快,说话、开会、办事乃至生活多方面,都强调效率,希望有更多的人,都来响应短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