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宛在》浦薛凤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肖占国
几年前,我读过毛彦文的《往事》,后又读了陈毓贤的《洪业传》。暌违数年,今天又高兴地看到了浦薛凤先生大著《音容宛在》一书,它们均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商务人物丛书”。
《音容宛在》的作者浦薛凤先生生于1900年,卒于1997年,是民国时期在政治、学术界声望颇高的人物。该书为其耄耋之年亲自辑录撰成,是作者忆述臧否朋侪之文字,所涉及人物包括政学界师长吴稚晖、蔡元培、王宠惠、梅贻琦等,也包括学人蒋廷黻、萧公权、闻一多等。浦薛凤一生经历丰富,广交朋友,笔下记述多为亲历亲闻,故而本书颇具史料价值,对研究民国历史人物,人文掌故,具有历史意义。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阅读乐趣。
浦薛凤学生时期读唐诗,曾亲自选出百首,命名“白话唐人七绝百首”,“不知天高地厚”写信请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为之赐序。不料校长竟然应允,在写序之外,还亲笔复一长函,不啻鼓励,还有期许。最后蔡先生说:“这些都是我的推想,不知道与浦君的本意对不对?也不知道读这本诗的人觉得我的话对不对?”此时,我们读来,仍可看到蔡先生之撝谦,大学风范之音容。今天,我们谈论蔡元培先生,可有二个层面:一是在知识分子范围内,蔡元培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理念,一种象征;二是在教育界乃至更大范围,蔡元培对于我们又显得如此陌生,如此模糊。这两个层面的蔡元培,背向而行,离我们很远很远。
事已远去,物犹在。作者回忆1921年春季,与六七位同学前往“八大处”游玩时,看到溪旁石壁上镌刻有王宠惠先生题字,“书法秀劲,色泽鲜明,绿色题词,黑色落款,红色印章,迄今追溯,当时之山溪风景与仰慕心情犹复出现目前而萦绕胸次。”笔者用了较大篇幅记述对王宠惠追随领教一十八年的往事。
王宠惠是清近现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政学两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学方面,则学贯中西,享有盛誉;在政方面,则身居总理、外交总长、司法总长等要职。他品德清正,学识悠长、仕途通达,其“立功、立德、立言”均达到很高层次,可谓极品达人。该书作者认为王宠惠的品性或人格,“殆可以下列十项加以形容:此即有志、有识;胆大、心细;真诚、正直;和蔼、谦虚;以及谨慎、勤奋”。王宠惠治学范围广泛,除政治、法律、外交以外,又涉猎群书,注重个人修养。一次,他以外交官身份出使英国伦敦,参加外交晚宴,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了夫妻,那多不对劲呀!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么美满!”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是一壶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事件。而你们就像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他没有生气发怒,也没有疾言厉色,回答得是那样得体、自然。他的修养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作者耳濡目染,在其身边服务十八年之久,怎能不进步。
浦薛凤先生敬佩这些有才之士。1979年8月,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王云五辞世。古有盖棺论定之说,他撰挽联“国家大老,寰宇早扬名,立言立书立德;时代奇人,一生无遗憾,多福多寿多子孙”。任何人的风范贡献,社会也自有公论。追忆王云五处理公务,做事拿捏火候,掌握原则游刃有余。1947年5月,中央大学学生领导“反饥饿”运动,向行政院包围请愿,当时由王云五副院长站在石阶上,对着许多学生讲话,深入浅出、轻松得体,益佩其口才敏捷,应付适宜。这也是作者亲历亲闻。王云五这一展示,亦得益于商务印书馆的历练。1926年以来,上海劳资纠纷迭起,商务印书馆的工会在当时企业界中,是最强有力者之一。那时鲍咸昌总经理因年事已高,且为人笃实,不善言辞。工潮闹大了,王云五不得不挺身而出,结果应付得宜,一场风波因而平息。此后,一遇劳资纠纷,资方都一致推他出马应付,“竟使不应负责之我,转而负了全面的责任……渐渐变为家常便饭。”(《岫庐八十自述》王云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浦薛凤先生所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所处环境也大多与名人大家时有交集。回忆与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的交往,作者说“素加敬仰”,他们朝夕相处,无话不谈,“除学问高深外,伊之品性温良”。陈寅恪学问广博,在史学界的地位如泰山北斗。但陈寅恪真正让当世及后人高山仰止的乃是其坚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高贵品格……
回忆往事,萦绕于胸。回故历史,如梦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