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万新华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张遇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个时代具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印证于绘画,可谓殊途同归。所谓绘画中的时代精神,无外乎画家对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所进行的体验和把握,然后将这种审美经验浸润于笔墨之间,反映出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观念。无需争辩,作为二十世纪最为知名的美术家之一,傅抱石的笔下描绘的是一个时代,呈现的则是特定时期的时代精神。
回顾新中国十七年的文学与艺术,似乎天生就有浓浓的悲喜剧痕迹。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实践与理论只能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挣扎着踯躅而行。傅抱石发现,原有熟悉的中国画笔墨与题材,已经不能为新时代服务。于是,他运用自己独特的聪明才智,在绘画题材上独辟蹊径,不断创新,以“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态度,在政治和艺术之间的钢丝上走出自己的韵律,引领着当年中国画的潮流。
那么,这种社会变革是如何作用于画家傅抱石的?他如何面对?心境如何?笔下工夫又是如何?这绝对是个丰富而复杂的问题。万新华的这本《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正提供了一部充分领略画家绘画创作及其内心世界的有趣读本。
万新华任职于南京博物院,主要从事中国绘画史研究。优越的地缘关系为他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丰富的积累使他的研究拥有了比较翔实的资料,而持之以恒的态度使他的研究进入新的层次逐渐成为可能。从2004年开始,他沉迷于傅抱石的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对于傅抱石,几乎成了我晨夕不可离的一种癖好。但凡傅抱石文献史料或图像资料,虽只字片纸,皆细心搜集,视若珍宝。”数年来,他锲而不舍,循序渐进,从宏观设想,从微观切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傅抱石绘画的研究群。
本书依托南京博物院所藏傅抱石绘画、写生画稿、著述手稿等图像、文献资料,从傅抱石晚年经历及其相关的社会现实入手去探索、分析傅抱石与新中国十七年社会政治的互动关系,考察其绘画创作的时代特征和史学意义,客观再现一个有机统一而生动真实的立体形象。在重视诸如笔墨、章法、形式、意境等绘画本体讨论的同时,突破绘画之范畴,尤其注意将外在的社会环境与美术结合进行研究,综合运用图像志、风格学和形式分析法,选择诸如写生创作、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等内容考察傅抱石专题创作问题,将之纳入新中国十七年社会、政治、文化领域去观照画作的多层次意义,从而解释画家风格选择、发展动力以及其治艺历程中若干演变问题,探讨傅抱石绘画独特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影响。
该著大致内容有:一、“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傅抱石晚年心路历程”:结合傅抱石后期的重要著述,从社会政治和个人心理的角度,解释傅抱石晚年的心路变化历程,分析其真实的人性和人格,立体呈现出傅抱石晚年多样面目的心理活动。二、“从妩媚到宁静——傅抱石以《九歌图》为中心的人物画创作”:以傅抱石1955年前后的人物画创作,尤以《九歌图》系列作品为中心,探讨其后期人物画在题材、造型、风格上的转变,勾勒其人物画风格变迁的轨迹,并阐释其变迁的原因。三、“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的写生创作”:以时间为序,逐一介绍傅抱石数次重要的写生活动,以具体作品为例引申出傅抱石写生与创作的呼应问题,阐释他在政治规约下的抉择,探讨他在政治条件下做出的图式、趣味上的各种变革与转变,总结其写生创作观念。四、“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创作”:以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为例,通过勾勒其创作的发展轨迹和基本面貌,分析他为中国画发展所作的探索,追索其在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画发展史上的独特意义。五、“应酬与自娱——傅抱石后期绘画创作的另一面向”:通过图谱方式,勾画出傅抱石在特定政治氛围下如何展开绘画应酬、满足内心需要而创作,为其绘出独立的“社会人”和“自然人”的生动面目。
全书五个章节相对独立,又相生相发,互为补充。书中的傅抱石不仅是一位画家、美术史家,也是一个面临生存危机必须做出抉择的血肉之躯,更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鲜活之“人”。除实证与理论研究之外,作者尤善于从社会环境、个人心路等多重角度入手分析傅抱石绘画趣味的变迁踪迹,判断其绘画风格的选择所在,可谓“一片片还原傅抱石的血、肉、笑、泪,让读者看到一个画家真实的生命扉页”。可以说,无论在研究问题的准备,还是人文学科的方法运用方面,此书迥异于不少空洞的泛泛之论,也超越了在同一领域内某些就画论画的局限,读来令人兴味十足。
研究画家个案,有三个角度是互补且很难或缺的:画家其人,在美术史坐标中画家的轨迹,以及从美术理论的角度归纳画家的历史面目和价值。我猜,万新华选择傅抱石,或许也正是因为在其作品身后,折射出了更多兼具个性与时代共性的缘故。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