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潇雨歇》卢惠龙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
■张华
《潇潇雨歇》洋洋洒洒十多万言,集结了卢惠龙的一系列散文,大抵是读书、行路、观影之所见所感,大小凡四十余篇。翻开书,只见作者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看他夹叙夹议,自由挥洒,我听着听着,渐渐入了静,不觉浮想联翩,手不能释卷。
显然,这不是一部体例严谨的散文集,或者说,作者要的只是随心、随性、有感而发。在解读这些人、解读这些事、解读这些作品时,更是在与他们(它们)心对心倾谈。心性本自由,得意可忘形。
拈花一笑,会心即道。文学艺术最大的可爱,就是她才是进出心门的真正通道。面对复杂的人性和无常的人生,宗教太多神圣说教,哲学太多理性分析,知识体系太多冰冷的固态。只有文学艺术,不是说教、不是分析、不是灌输,而是复杂人性和无常人生本相栩栩如生的呈现和观照。
作者借《潇潇雨歇》往来于文学艺术的作家、作品和事由之间,就是在通往窄门的通道上,借他人之酒,浇自家块垒。行文中,不可避免地要转述某作家某作品的内容,作者求的不是解说的周全,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怀。
书中固然还有其他的杂说文字,但是,忧伤,几乎成了《潇潇雨歇》的基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从事文学艺术,也许根本上就是一场忧伤之旅?
带着这样的悲悯去倾听萧红、沈从文、张爱玲、林徽因、木心、克里斯蒂、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的呼吸,去解读电影《美国美人》《朗读者》《鱼王》《蓝》……作者发现,电影《美国美人》里每个被压抑扭曲之人都在寻找出口,“年少的蔑视成人世界的虚伪,年长的摧毁少年的无知懵懂。”最终,却一切都必须有人去承受。无奈后面是创作者的悲悯。作者坚信:“悲悯情怀就是一种人文关怀。有悲悯,才有救赎,才有和谐。”正因为心怀悲悯,他甚至能够体察到性格悖谬的三岛由纪夫,是“在绝对的美与丑的对立中构筑着他的唯美世界,这种由于虚幻而浪漫,由于破灭而悲情的唯美世界矛盾而独特”。
的确,悲悯情怀,让我们可能获得洞悉复杂心灵的智慧,获得担当苦难命运的力量。悲悯,一条细细的线,却是唯一能引导我们穿过窄门的红线!这条红线,贯穿了《潇潇雨歇》。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