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岂有底稿》 侯兴国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徐海洪
因为喜欢读史,所以知道,解史不易,写史更不易。
古往今来,无论史家还是路人乙,都有尝试:思考厘清浩瀚长河中某个时期的某段史实,厘清之外,亦多有注义。
基本上,读解历史,需静心,需潜耘。《历史岂有底稿》给出了大量有意思的历史记述,更渗入了诸多体悟,思想若涓涓细流,穿梭于诸多人物事件,产生浓、淡、干、湿、深、浅的思考感受。“愧对孔孟”在大格局里透着如何观照现实的隐忧,“假如皇帝也能退休”含着对人性的诘问,“四大名著与童心”则是一盘茴香豆,小清新里闪着感恩。
看这样的书,实在是太不同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大部头,更像是翻看慢品一桌由前媒后商的文人以文火慢炖十年,心存敬意、脸带微笑捧出的佳肴私享。
分量上,考虑到现代人营养过剩,老侯选择远离满汉全席;口味上,亦区别于泾渭分明只求一路的独家菜系,苏闽川鲁、粤湘浙徽,兼而有之;文风上,不时透出些俏皮;当然,最妙的是“欲说还休”的留白意象。
好的评述者,首先是平和的低姿态,可以在某处带点戏谑的小浪花,抑或是感伤,或是激情,但是在心里,确定有宽厚绵长的情感和见识的河床托底,深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
老侯作为曾经的媒体人,如今的商界人士,在潜意识里确有更贴近读者的意识,“写出来要好看,要让人有兴趣”。这样的思维加上数十年的累积,让《历史岂有底稿》这本书在许多地方更像是融大气象于小画幅的宋人册页团扇,咫尺山水,如感千里纵横,精致间透着辽阔。
其中的一些文章,从“李商隐困境”、“像苏东坡那样活着”、“水太冷,不忍下”,到“饮冰室话林徽因”,既有当时当地的三维追忆,更通过时间轴联结现代,如同入画的素材,有构局、有经营、有位置,舒卷开合,品论则是像极了国画里“意起而不言尽”的留白。
具体些说,就是处理好读史解史,布局构体之间的虚实关系,让评述变得张弛有度,有气之充溢。各处文章中的点评如人之呼吸,小至通达(如“屌丝柳永”),大至磅礴(如“知行合一”),作家笔墨中所藏深厚感情,能守住气口,连贯和谐,没有大倾大泄。
文字和绘画,相依相生,三千年跨度,各个时期的绘画和写史评述多有精彩留白,最大限度诱发观者(读者)的想象力,创造出美妙的“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