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边界》[美]戴维·温伯格著 胡泳 高美译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郑渝川
人们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超载现象突出。而在社交网络大行其道之后,知识变得更具有社交性,流动而且开放,已经不再依仗专家权威。看上去,这是知识的危机,实际上,更体现为人的、社会的危机,当然也构成重大的机遇。这就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所著《知识的边界》一书所要告诉人们的。
互联网时代造成知识危机,这样的担忧与争议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终结了经院哲学的统治地位,促成了文艺和科学的复兴,但在中世纪末期和近代前期的一些学者看来,图书的便利化和普及化,也会造成知识生产的粗劣化,断定人们将很快陷入无法辨别经典作品,坐拥书城却无书可读的尴尬。二十世纪,广播、电视的普及,也曾让不少人发出注意力危机的警告;这些警告在计算机普及、互联网普及之时又分别响起过。
温伯格认为,所谓知识超载,一方面指的是知识产出的增长,其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不再等同于事实,而更接近于可能瞬间更新、作废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指的是克莱·舍基(《人人时代》《认知盈余》作者)所说的“过滤失效”,因为知识太多、更新太快,旧有的机制已经无法满足过滤要求。而今的一代年轻人,已经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社交网络,借助“群体智慧”来过滤知识——新浪微博而不是新浪新闻,成为了年轻人选择新闻浏览的中介;爱书的文艺青年通过“豆瓣”选书买书;旅行选择景区目的地,需要综合参考“携程”等网站的网友评分;至于网络购物,就必须借助其他买家给出的评价意见。
需要看到的是,互联网、社交网络也存在过滤机制。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国外,网友要比同行更热衷揪出某些专家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而质量低劣的学术研究作品也很难逃过社群网络的“法眼”。
在《知识的边界》最后一章里,戴维·温伯格表现出对新型知识、事实的信心。在他看来,网络化的知识,会让人们更加接近关于知识的真理。理由在于,知识的网络属性,不仅意味着大众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拥有过去只能为专家所垄断的智慧。知识结构的变化,也改变了知识的形态和性质,“群体智慧”正在显现其威力。网络化的知识不是那么确定、固定、令人信赖,却更加人性、透明、包容,这套知识机制也在悄无声息地完善其纠错机制。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