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的展位现场搭建了一方阅读空间,让观众静下心来欣赏阅读。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这些天,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序馆360度环幕循环播放的《江海交汇 国之重托》迎接八方来客。没有繁复的程序,有一系列围绕文化产业的新趋势与新发展的多场论坛思想交锋、干货满满。没有门户之见与地域隔阂,330家沪苏浙皖参展单位的展位以产业类别划分,亲密无间。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记者在展场现场发现沪苏浙皖在近些年所探索的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展会上完成着共享合作、资源加成与跨界赋能,合力助推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向长三角延伸影视摄制服务
记者随人流步入上海展览中心东馆,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的展位。虽然不是来谈生意,但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对城市文化形象提升的意义,却比订单来得重要。该机构负责人于志庆说:“上海电影票房已经破百亿元了,服务机构是上海电影产业的一扇窗户,一定要擦亮。”
展位上,数十块简洁展板,集纳近两百个沪上取景点的地图一目了然。而其服务范围与流程则以图表、视频等多种形式,完整地展示了机构独特的服务理念。
作为全国首家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自2014年10月28日运营至今,为来沪拍摄影视剧的机构提供从政策咨询,到摄制协调,再到专业人才和设备租借推介等服务,涵盖超过百余项服务内容。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国已有近3900家机构接受免费的咨询和协调服务。于志庆表示,希望进一步向长三角延伸机构的服务。“长三角影视拍摄协调一体化服务体系已在筹备之中,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建成。目前已在上海取景地基础上,增加80多个长三角地区取景地,这其中也将长三角丰富的影视拍摄基地纳入进来,让全国乃至世界的影视界关注长三角。”于志庆说。
传统企业迈入数字化发展轨道
“梳理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五大特点:集聚发展,数字化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在上海展览中心舞台的博览会主旨论坛上,中央党校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祁述裕的宏观分析高屋建瓴。舞台正对面的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恰是这五大特色的生动实践。
在安徽新华的展区,其“阅+”共享书店没有一点传统新华书店的痕迹:原木色的阅读空间如同“网红”咖啡店,不见了成摞的新书,取而代之的是每本样书仅一两本的“断舍离”货架美学,而人脸识别借阅的系统更像是智能图书馆的标配。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 “借阅”三步走——扫描二维码、人脸识别、图书扫描,一本单价不超过150元的图书就可以轻松带走。
一家书店怎么变成了免费的图书馆?记者不免疑惑安徽新华书店的销售状况。工作人员指了指墙上的金色牌额,上面显示截至今年10月31日,先后开出的40多家共享书店实现的 “借转买”共计74547单。这对于实体书店来说,并不是多么可观的收益。面对记者追问,工作人员道出共享书店“醉翁之意不在酒”,免费的终极目标在于——客流量。类比实体商场和数字平台,有流量才有可能。借阅带来的流量将有望转化为实体空间的餐饮、文创产品消费。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