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什么?外高桥说,这是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张江说,这是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核爆点”;临港说,这是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这片“试验田”耕耘的10年,已成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一个生动注脚。
时针回拨到10年之前,彼时美国正计划尽快完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同时积极推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又在世界贸易组织内部另起炉灶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面对国际经贸形势陡然发生的全新变化,中国作出主动应对: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外高桥扬帆起航,迈出为国家试制度、闯新路的坚实步伐。
从最初的28.78平方公里,到2015年纳入陆家嘴、金桥、张江等区域扩展为120.72平方公里,再到2019年8月设立临港新片区,这片试验田成长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自贸试验区,依托上海长期以来的开放优势,担当起试验育种、压力测试的特殊使命。
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率先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加快建设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体系,系统推进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先行先试的压力测试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途径、累积新经验,并向全国复制推广。数据显示,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源自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的事项占比将近一半。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制度创新试验田激发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至2022年底,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8691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2172.74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749.94亿美元,分别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1.12倍、2.43倍、2.2倍,货物贸易规模从2013年的15505.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616.6亿元,服务贸易规模从2013年的501.7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1200多亿美元。
十年磨一剑。实践证明,上海自贸试验区发挥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打造开放发展的生动样板,推动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站在10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环顾全球,百年变局持续演进,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新浪潮正加速形成。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有权威专家直言:“坚持在服务领域不断推进制度型开放,将是中国进一步增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信心、改善外部经济环境和突破‘小院高墙’的战略性举措。”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上海自贸试验区以自身创造性实践提供最佳印证,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与此同时,面对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有了新的内涵——创新与投资、贸易、金融3个重点领域并列,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重点领域。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创新不仅仅是国内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更在对外合作交流中被赋予新的使命。要破解美西方的“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我们必须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下一个10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要继续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标国际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这里不仅将为国家试制度,开展更高水平开放测试,加强更高水平开放制度供给,打造更多高能级开放平台,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最关键的是,勇闯新路,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壮大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击楫中流,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作者:唐玮婕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