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双碳”背景下的挑战?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岩土工程实践?9月15—17日,“2023土木工程沪江国际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双碳”背景下岩土与地质工程的机遇与挑战,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就岩土与地质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上海理工大学环建学院师生近400人参加论坛。
论坛瞄准行业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为土木工程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国际视野。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畅想海上交通运输建设的伟大革命,并探讨了真空超导磁浮高速隧道工程的前期工作与运行方案,为如何实现海上交通运输建设提供了启发。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发武分享了2023年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地震造成的损失分析,及其对中国双碳战略实现的启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Nasser Khalili围绕非饱和土力学展开主旨报告,为非饱和土力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前主席、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教授Rafig Azzam围绕基于数据融合和数据挖掘的自组织滑坡监测传感器网络作主旨报告,开发的滑坡预警原型系统为提高滑坡预警准确性提供参考。
东南大学岩土工程学科首席科学家教授刘松玉分享了岩土工程低碳化技术创新与应用,包括岩土工程智能化和岩土工程固碳技术等,实现了岩土工程有效碳利用,为土木工程学科践行“双碳”战略提供了新思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部长冯世进全面分析了滨海软土地层能源群桩热力相互作用机制,为地热能清洁能源补充供热技术和滨海岩土与工程地质发展提供参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教授黄雨围绕土体大变形流动的时空演化规律、多相态转变的致灾机制、演化评估及灾害防治研究作分享报告。
此外,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平行分会场,为医工交叉研究建立了学术交流平台。
近年来,我国在土木行业绿色转型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基建新城建与重大工程建设推进成就巨大。“上海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学子关注并参与科学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培养能够胜任各项任务的复合型人才。”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蔡永莲表示,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与同行专家学者、海内外朋友一道,共同为土木工程领域学术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土木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上海市肿瘤能量治疗技术与器械协同创新中心协办。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上海杨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