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的治理能力,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成效。
减证明、减系统、减考核、减挂牌。
基层减负的目下重点,恰从一个侧面可以“复盘”出基层往昔的负累。
长期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形象比喻。信息系统存有壁垒,导致海量排摸、重复填报;条线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各吹各的号,各要各的“账”,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考核;形式主义“留痕”,责任转嫁层层加码……这些最终落成基层干部群众肩头的“千重雪”。
超大城市上海,随着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基层减负这一系统工程逐步纲举目张——形成合力,打通数据壁垒,从源头条分缕析,明晰责任权属,任务限流分流;与此同时,做强系统赋能,形成减负闭环,用好智能化手段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充分做好基层减负“后半篇文章”。
如此大背景下,我们将目光进一步聚焦老社区里的年轻社工们,推出“蹲点调研记·老社区来了新社工”系列报道。看看这些从繁杂事务中脱出手脚、充满干劲且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年轻人,如何回归联系服务群众的主责主业,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又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路径依赖,以自身思考和探索,不断推动基层减负减到根本、减出实效。
数据之变
孙双新买的球鞋终究还是磨得后跟脱了胶。
当初,被投放到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这片梧桐葳蕤的老社区担任社工时,年轻的她曾暗自有过心理建设。
但老社区的事务繁杂,与她起初所设想的“跑断腿、磨破嘴”之间,还隔着十万个“烦”字。
烦,其一来自于“海量”。撇开上门关爱孤老、查看沿街店铺装修、留意防汛防台、老弄堂消毒、充电桩报修、登记适老化改造、干预噪音扰民、保障征兵工作、推动就业招聘等这些常态化工作外,中心城区人员要素流动多、变化快,以分秒计动态更新的“基底数据”,她至少得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其二,来自于“未知”。中心城区,与小尺度街巷、旧住房密布相交叠的是,人口、业态结构的多元,以及一种功能的“丰沛饱和”。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有时需要以用户视角狙击问题靶心,有时也需要跳出表象,借力系统来见招拆招。
有过服役经历的孙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给自己“拧了拧发条”。当下,全市层面持续抓实抓细基层减负,从以往众多数据、表格、条线下派任务中逐步“解套”,孙双觉得自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她记得,来社区报到的第一天,居民区老书记这样抚肩鼓劲:“你们年轻人有闯劲讲专业,我们尊重你。”
数据、数据,哪些是有价值的数据
“早C晚A”原本是美容界的一则护肤秘籍,指晨间护肤用维生素C,夜晚则用含有A醇类的产品。如今,梧桐掩映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早C晚A”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业态——早上卖咖啡(Coffee),夜间售卖低酒精含量的微醺饮品(Alcohol)。
业态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实中,这类商家营业时间跨度特别长,从一早忙活开,除了咖啡往往还提供早午餐,中午有热闹的进货备货环节。入夜,小马路的上街沿“长”满了一拨又一拨手持微醺、不想回家的消费者,一直晃荡到凌晨。这些干扰了老街区的生物钟,对周边居民作息造成影响。
如是种种,在200多米长的进贤路表现得尤为明显。这里,挤挤挨挨着60多家餐饮类商户,其中半数是“网红”,驰名于各大网络社交平台。高峰时段,这条小马路上平均每一小时就会涌入800人次,且流连忘返。
喧杂热闹,对于马路周边、枝桠里弄内的近千户居民来说,就不那么美好了。
后厨备菜、垃圾清运、外摆音乐、人潮涌动……随便哪一项都顿生油腻、搅人清幽。
搁以往,在手边“工具箱”相对匮乏的那些年,社工们只能挨家挨户上门苦口婆心,行劝阻、调矛盾。
年轻社工来了,他们首先盯上的是数据——能否挖掘到有价值的数据,能否让数据开口说话,从而助力从源头解决问题。
但事实上,对于居民区来说,数据是从来不缺的。
进贤路所在的延中居委会,年轻社工张燕一到岗就盯着师父们手头厚厚的本子翻看。她发现,常住居民信息、租户信息、商户信息等,以往都由社工一家家上门登记排摸得来。
但细细琢磨下,问题逐个来了:仅依靠人工,这些数据的动态更新相对滞后,且容易造成重复采集;同时,数据相对零散的情况下,很难说明问题,更不消说预判问题、助力决策。
如何把有限精力花在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上?
基于此前调研,也正是吸收了广大年轻社工的建议,瑞金二路街道层面,在原有信息系统基础上,创造性地构架起“以房管人”系统,以房屋地址为坐标,链接该空间里的人员身份信息、企业商户信息等。同时,结合辖区特征,将日常管理中各条线生成的各类管理数据进行标签化数据叠加,形成装修、物业、街区街貌等若干个管理数据库。
基于该系统,不同条口数据壁垒被打通,135个数据标签,超过200万条数据总量,逐步描绘出精准画像,也让预见问题成为可能。接下来,相关应用模块将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对接。
回到“日咖夜酒”新业态治理场景,下一步,借由数字化进一步赋能,年轻社工们有望从店铺申报轻餐饮营业执照、申请装修等环节提前介入,出具商业指导意见,签订营业规范守则,从源头进行有效规制,避免后续乱象。
脚力、脚力,走出什么样的效率
孙双的脚步更勤快了。上午9点刚过,当天的例行入户走访已“行程过半”。
以往,走街串巷,社工人手一本厚厚的“账簿”,有情况变动就在纸页、表格上勾勾画画,回到居委会再录入电脑。如今,得益于普遍运用的基层信息应用,大家带上工作手机就能轻松出街。
数据能透视一些问题,但无法穷尽所有。
“不是说可以少走动”,孙双的理解是基层减负,最终是将社工的手脚从低效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回归到联系服务群众的本职,“将脚力、脑力精准投放到关键处”。
当然,“要走出效率”,要求就比较高了。不是看进过几扇门,而是看一次走动能否捕捉到潜在问题、采集到多样诉求,并基于此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推演。
这方面,投身社区大半年的孙双在实践中有了一点小心得。
她这样复盘:迅速拉起一张信息收集网,并抓住几个关键节点。纲举目张,才能用力精准。
长乐路372号,孙双站在上街沿,仰头喊声“金伯伯”,楼下小门应声而开。年近九旬的独居老人金伯伯,正是小孙在走访中发掘出的“关键节点”。
老金早年是警察,在社区住了大半辈子,人缘好,说话在街坊邻居中也有分量。借由登门关爱服务独居老人,一来二去,小孙和老金成了忘年交。
里弄里走一圈,小孙迅速在包干片区建起微信群,居民、租户、沿街店铺业主等等统统网罗。而以老金为代表的热心居民,成了这张网内的重要信息源,谁家开始装修了,谁家退租了,谁家要报修外墙了,谁家要修剪遮挡光线的树枝了……一举一动,几乎都第一时间“闪现”在小孙的手机屏上。
当天,老金透露了两个信息:隔壁朱阿姨,此前因丧偶悲痛,久未出门,最近她在微信群里问了一嘴“适老化改造如何申请”;附近340号沿街店铺招租,接盘商户业态可能涉及清吧。
信息到了小孙这里,直接演化为工作着力点——即刻上门为朱阿姨推荐居家适老化改造套餐,由此敲开房门也叩开心门;联手社区城管、物业、市场管理所等下派力量,主动干预店铺装修,增加隔音设施,限定音箱安放地点和音量,排查通风设施……甚至整个装修过程,让左邻右舍居民来现场督察,并提出意见。
效果显而易见:独居的朱阿姨回归社区活动了,而新店铺装修至今尚未接到投诉。
系统、系统,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能力上不去,永远是负担。
采访中,这句话似乎道出了“基层减负”的核心要义。
结合走访调研,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这样剖析:减证明、减系统、减考核、减挂牌,减去的是疲于形式主义的负累。放诸全市层面,广大基层社工更为渴盼的是一种资源、能力的赋能和提升。
如此,才能形成“减负的闭环”。
其中,系统,被视作重中之重,同样也是难中之难。
聚焦系统,既要做减法,亦要做加法——要减去的是,多头重复建设,避免各管一段;要重塑加持的是,疏通壁垒、畅通流程,利于形成合力,甚至便于现实场景研发、派生轻应用。
还是以孙双的工作手机为例,基于“以房管人”系统及应用,在手机端可以实现社区动态巡检信息的快速录入、实时更新,并即时汇入网格站点及街道后台大屏进行数据综合分析。
也就是说,社工们动态采集、更新的数据,同步显现在街道综合治理大屏上,为多方治理力量所掌握,同时,也可根据前端需要即时生成相关数据分析——让数据信息采集“主阵地”成为数据分析结果享用“最前沿”;让输入信息的社工能够依仗后台分析助力现实治理。
与系统架构同步推进的是一个治理力量的架构。瑞金二路街道将所辖方圆1.93平方公里,16个居委会160余社工,进一步细划入40个微网格,实现信息触角、治理力量“沉网入格”。
系统的破与立,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重塑、畅通一种双向机制——即由下而上的问题反映、传导、解决机制;由上而下的资源、权限赋能机制。由此,推动实现社区治理事项集成化、协同化、闭环化处置,实现整体效能的提升,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峰这样畅想。
还是回到孙双,尽管球鞋脱了胶,她心里却是畅快的。
悄然间的变化让她越干越带劲——基于这个系统,围绕解决问题,各职能部门与基层力量间有了快速响应协调的机制,社工不再单打独斗、“喊天不应叫地不灵”。她也越来越咂摸出师父领进门时的关照:“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也要给居民盘出一条清晰的解决路径,这也是一种解决,居民才会认你。”
台账之探
基层社工要在社区闯出一片天地,光打感情牌已不够了。
直播Up主、建筑设计师、外企白领……业委会成员结构丰富,能力更不容小觑,能开具法律意见书向物业追讨费用,能亲自动手翻新社区花园……与如此“进阶版”业委会打交道,初来乍到的年轻社工难免有些本领恐慌。
刚进社区的他们,起初免不了陷入与台账、报表的“缠斗”。工作记录、活动效果、成效总结……种种台账报表,都是各部门对居村工作的现实考核依据。然而,社工们往往只能单向输出数据,很难共享、反馈。
基层减负大背景下,台账报表,怎样从“负累”成为“赋能”?
这考验着年轻社工们架构起全新的治理台账与清单,并从中发现需求、找到抓手、链接资源的能力。全市层面,结合主题教育,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正按照“一个门户、一个工具箱、一个基层治理数据库、一套标准体系”的要求,加快建设全市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为让数据可见更可用,该平台将结合居村高频需求,自动生成统计类临时报表,导入通讯录、高频材料管理、活动管理等模块。
有了实用性更强的“社区治理工具箱”,很多年轻社工由此找到了一展所长的方向。他们这样作比:更像是当好“项目经理”,会整合资源,会推动项目,会突破难点,练就“以一挡千”的本领,构建起适应基层工作的能力闭环。
表格、表格,如何实现归因分析
还是表格,但从以往机械式填表,到自行设计、使用表格。
帕累托图,这是普陀区品尊国际街区年轻社工们主动引入的分析问题表格。通过这一方式找准问题,更找到破解问题的抓手。该图表中,纵坐标代表频数、频率,横坐标代表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由此,清晰区分“微不足道的大多数”因素和“至关重要的极少数”因素。
开放式的品尊国际街区,集住宅公寓、商务楼宇、五星级酒店、健身会所、沿街店铺和地铁商圈等业态于一体。3000余居民、6000余通勤人员交织成庞大人流,但对应的社工仅8人。商铺外摆位、快递集中分拣点……桩桩件件治理难题从四面八方涌来,社工们一度感叹:“即便有三头六臂也很难招架!”
这一回,表格发挥了大作用。
一段时间内,快递丢单的问题对社区治理的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经由表格剖析原因,大家发现,小区内缺少集中分拣点,人车分流导致大门与楼栋间距离较长,不少快递小哥无奈将物品堆放在大门口。据此,居民区党总支通过协商议事,“挖”出一处废弃车库出入口空地,建起服务驿站,便于快递存放中转。驿站投运,物件安全了,快递小哥们也有了歇脚地,他们成了“编外”力量,主动关心独居老人、观察社区垃圾分类,一起为社区治理出点子、提建议。
服务驿站试水成功,启发着社工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治理触角延伸至问题发生之前。这一回,他们从经济学图表延伸至安全生产理论,引入海因里希法则来拆解。
该法则指的是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就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的隐性事件、29件有可能造成人员轻伤、1件可能导致重伤或死亡。品尊国际年轻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馗这样理解,关键在于捕捉发现未产生伤害的300起隐性事件。他们从杂乱无序的表象中梳理出关键线头——“12345”市民热线成了重要抓手之一。
放眼全市,居村委会几乎是“12345”市民热线接单最频繁的单位。比如,某小区短时间内一下子接到5张流转工单,投诉理由五花八门,从噪音扰民、乱扔垃圾到私拉电线,看似毫无关联,仔细分析下,矛盾源头指向同一家小面摊。
“能否打通各部门数据,结合社区应用场景归因分析,让大数据厘清问题症结?”在社工们看来,这有助于破解数据“可见不可用”,让基层采集到的数据以更实用、管用的应用场景“回流”到社区。
对于一些需要跨部门、跨层级的沟通,不少基层社工这样畅想:“能否为居村书记设计类似于“12345”市民热线的求助通道,链接入更多委办局、街镇等,形成系统派单、统筹解决机制。”
类似探索已有试水。品尊国际所在的石泉路街道今年试点“一指通办”。28位居民区书记和班子成员在线加入群组。基层干部可直接将难题“抛”进群组,街镇及相关部门干部协调包办解决。
而在闵行区,新近探索上线“智慧家园”数字物业平台,针对确需执法部门给予支撑的联勤联动类事项,将由系统派单至有执法权的部门,与基层社区协同处置。
清单、清单,如何生成“场景治理”
沈馗给自己做了一份工作台账。翻开这本台账,3份清单赫然眼前——街区问题清单、街区需求清单、街区服务清单。他说从以往勾勾画画的“单线程”清单中解脱出来,清单背后的治理理念有了全新构架——让需求、资源充分对接,基于此聚焦更为精准的问题,进而提炼方法、总结模式。他更愿意将自己称为“社区治理师”,“找出精细化的场景应用,动好‘微创手术’。”
当然,从清单生成精准的场景治理,这当中数据采集仍是关键一环。
青年社工们也在实践中琢磨出了门道:老年人、白领、商户……不同人群的生物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意见征询路径和方式也因人而异。比如,老人习惯逛菜场,征询通知可贴在菜场附近告示栏;白领早出晚归,通过线上公众号推送抵达率更高;商户地点相对固定,可直接上门询问。同时厘清破题关键,完成诊断,开具“治理处方”。
以一条短短百余米的社区内部道路为例,聚集着近20家咖啡馆,平均每5米就有一家。然而,这条嵌入社区的咖啡文化街也曾有过“烦恼”。一整排露天外摆位,遭居民投诉连连。
一边是取缔外摆位的居民呼声,在问题清单中凸显;另一边是咖啡店铺希望引流的现实诉求,被写进需求清单。表面看似相互冲突,指向的却是同一个内核——咖啡文化街的宜商宜居。于是,小马路改造工程被纳入街区美好社区提升项目。
进一步调研发现,居民们真正反对的是外摆位占据人行道导致人车混行、险象环生。“解决了人车混行,就解除了问题症结。”各方努力下,开发商同意出资在店铺一侧沿街增设宽约1.5米的人行木栈道。栈道下方嵌入背景灯,防止居民因高低差摔跤。夜幕降临,整条咖啡文化街绽放出别样风情,居民们也喜欢来此溜达休憩。
在沈馗看来,列出问题和需求清单是为了帮助社工认清主次矛盾、找到治理靶向,明确要奔着哪些问题去。引入服务清单,是为了锻炼社工链接资源的能力,知道该找谁解决。
考核、考核,怎样考出能力增量
传统上,对于基层的考核,居村“成绩单”全看年度总结,甚至于看是否完成条线下派的任务。基层减负大背景下,考核也意味着全新的聚焦。
过去,年轻社工通常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自身”,更多依仗老社工的经验传递。如今,全新的清单和台账倒逼出一种“项目责任制”,年轻社工成为“第一责任人”,不断增强统筹资源、为我所用的本领和能力。对于社区治理师们而言,有了一整套更为科学、可量化的评价模式,更聚焦的是一种能力的闭环。
不久前,品尊国际街区7个治理项目进入成果汇报阶段。而每个项目的考核权重将更偏向于那些当初提意见、投“反对票”的居民。“项目改造到不到位,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他们最有发言权。”
考核形式也不再是“抽样调查”,主导项目推进的社工将轮番走上讲台,用PPT展示项目成果,评述得失优劣。“让更多年轻社工直面居民的口碑。”沈馗这样阐释背后深意。
长期关注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青创公益”相关负责人闻胜楠这样看:居民评价居村工作,不看台账写得好不好,就看项目治理的结果。“居村考核的指标体系也应进一步迭代,科学合理地放大群众口碑在评价中的权重。”
在沈馗看来,还应该引入更多维度评价指标,还原更立体丰富的居村工作。比如,考核中可细分为居村考核、社工个人能力考核以及项目考核等等。
“考核项目成效时,还可以关注通过项目动员起多少社区能人。”闻胜楠认为,治理项目或许会有“保鲜期”,但基层社区强大的动员能力可以产出源源不断的“金点子”,持续注入澎湃的新能量。
居村考核,要考出能力增量,既要在科学客观的指标上有“增”,也应在不必要的指标上有“减”。譬如,在宝山区委组织部指导下,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重新梳理了各条线的培训任务,建立区级层面课程体系。目前,该院已汇集25家单位,梳理涉及居村的培训项目30余项,归并9项,缩减重复学时210个,给予居村社工更大自主选择权。
能力之问
长宁区愚园路1088弄,有种视觉对比鲜明的纵深:一侧是由城市更新而来的时尚商业,另一侧是晾衣架、外摆花盆构筑起的烟火生活。这样一种纵深,透视着现实的烦扰。伴随着城市更新,街边潮流小店挨个多起来,人流多了,区域公共空间、清幽生活难免被挤占、受影响,居民时有抱怨。
一场露天电影多少缓解了龃龉:参与愚园路城市更新的经营主体腾出场地,商铺提供免费饮料,江苏路街道则搬来放映设备。看完2个多小时的《智取威虎山》,一丝快意在每个人心头掠过,问题都变得好商量了。
能力之问,这是基层减负成效的核心指向之一。
进一步考校,系统是关键词——以往,基层治理的“负累”除了要应付多头系统,也源于治理体系的局限。治理思路和资源囿于“小范围”内兜兜转转,有想法跟不上变化的窘境,也有施展不开拳脚的困惑。
基层减负大背景下,减负与增能,有两层意味:一方面,要整合信息系统,解决原有基层系统登录口繁多等难题,提升数据可见可用度;另一方面,要打开原有治理“系统”边界,让多元力量竞相涌现,架构起有活力、有创新、能解渴的基层治理体系。
聚焦看得见的“系统”,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正按照“一个门户、一个工具箱、一个基层治理数据库、一套标准体系”要求,加快建设全市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在此基础上,针对越来越多的复杂治理场景,探索进一步打开治理系统边界,让减负和增能实现闭环,各方正在进一步求解。
系统、系统,如何释放巧劲
闵行区浦锦街道江桦路、江柳路附近,聚集着多个低密度商品房社区。近年,小区基础设施陆续老化,引致投诉时有发生。
打开居委会电脑,点开城运中心内网系统,浦锦街道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桂苏雯婷一上午收到5条来自区域内的投诉,有涉及垃圾分类的,有涉及邻里纠纷的,她第一时间接单并实地查看,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处理,并在系统中录入反馈情况。
就在这台电脑中,这样的内网系统大小有近30个。不管人手多少,做到及时一一回复也成了难题。
“工作手机上也同步会有短信提示,大屏小屏甚至来不及切换。”尽管多头系统抛来的问题也有轻重缓急之分,但社工们迫切期待一个相互融通的新系统能改变现状。
今年3月,闵行区启动居村减负增能工作,着重解决居村反映的基础数据来源多,标准不统一,维护更新难;活动会议及报表任务多、重复填报;操作系统多,入口杂,需记忆多套用户名密码等问题。由区委党建办牵头,会同区大数据中心及相关部门成立居村信息化平台建设专班,具体落实居村一体化信息平台整体推进建设。经对居村在用的50个系统(其中国家级8个、市级26个、区级16个)调研梳理,按照框架重构、分级处理、尊重历史、未来统一的目标进行归并改造。
归并带来巧劲,释放了部分治理力能量。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以往社工们需要熟悉与公安、民政、人社、房管等15个部门打交道,掌握198项面向居民的服务类政策要点。得益于系统科学化迭代,居民区填表数下降75%、开具证明工作量下降80%。接下来该应用模块将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对接。临汾路街道副主任陈黛静更看重社工精力上的腾挪,“有了更多时间,走百家门、知百家情,做实民情日记。”
营造、营造,如何供给规则
相较于治理载体,打开治理理念和手势的边界,让多元主体力量加入,这成了年轻社工们一种更为主动的破壁破圈。
近来,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岐山居民区90后社工王诗苑明显感到,针对愚园路1088弄的投诉少了。以往投诉工单里“扰民”是高频词:商铺三更半夜铺设广告,摄制组取景占道,周末客流堵了居民的门……起初,王诗苑觉得无从下手。人流量对商铺来说关乎生存,她只能在系统里接单,分派给网格社工,经处理形成回复再上传。这样的解决方法总是治标难治本。
偶然间,她发现居民胡叔家里多了小盆栽。细问下,原来这是总部及办公楼落在愚园路上的经营主体——上海创邑实业有限公司的馈赠。从落地那一刻起,创邑就积极参与社区营造。在商言商,要在永不拓宽的小马路上做好生意,不仅要和街区风貌相投契,更要应和街巷里弄本有的烟火气——创邑抛出的商业逻辑背后,是营造一种多元主体共生共荣关系的巧思。
比如放露天电影,就是创邑与街区“弄堂议事会”盘出来的点子。创邑甚至还出资为周边里弄装改衣架、雨棚,更换居民门前的花盆;与商铺商量夜间关门的时间……岐山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卫红发现,各方意识正慢慢转变:小马路不仅仅是居民的、沿街商户的,更属于每一个对这条马路有感情、有故事的人。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简称“大鱼营造”),一家孵化于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的社会组织,成为从繁杂系统中“脱困”的年轻社工们寻找治理路径替代的新尝试。街道社区自治办潘贞吉坦言,对于“社区营造”的概念,社工们起初并不熟悉,在实践中加深了理解:“确实也是一种设计。设计的是治理方案的供给、解决问题的路径。”
更重要的,营造改变了各方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认知和心态,让各方能站在一个平台上,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共同推进问题的解决。对此,梅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陆东昇有着更为具象的认知,“以往我们推进项目,常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但几次同大鱼营造合作的改造项目,改变了这种窠臼。”他举例说,比如有居民反对人们在周边空地上跳广场舞,大鱼营造会追问原因,并推动大家在广场舞的时间段选择及播放音量上形成公约,在实践中逐步贴近最大公约数。
上海外国语大学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俞祖成聚焦营造点出其中要义——其一要让各方知道自己是社区的主人,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公共事务;其二,为居民提供规则化制度,只有改变了意识,建立了规则,才能真正赋能基层。
能力、能力,怎样形成闭环
系统归并和各方参与的社区营造及治理,为社工们腾出更多可以施展拳脚的空间,而这又能进一步转化为社区自身的治理能力,跳脱出条线框架,突破“只顾眼前一亩三分地”的局限,跨前一步想居民所想,解居民所难。
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五村,房龄近30年。小区虽完成改造,但供水系统有待优化——4楼以上居民仍采用屋顶水箱供水。“优化供水不是非做不可的指标。但该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品质,不能再拖了!”年轻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冯冰清主动揽活。既然是非规定动作,意味着得自己找资源寻求技术甚至资金支持。她试着向城投水务网点相关负责人提出申请,请求将楼顶供水改成变频水,多番努力,通过了审批。眼下,居委会正向居民征询水表外移意见,便于后续改造。
“不断上新的社区治理场景对社工能力的考验更为全面。既要保持串百家门的水平,也要做应对解决各种难点的多面手。”北新泾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丽萍说,街道层面正力所能及为基层腾挪精力,“尽量把社区事务合理归并进行‘松绑’,用数字化加以‘增能’,让社工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解决眼门前的民生痛点难点。”
这一点,小区里的新能源车主们颇有获得感。4月,北新泾街道成为沪上首个社区共享充电桩示范街道——“共享充电桩也不是必做指标,但看到小区里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车位矛盾、飞线充电隐患等,感觉长远来看这事儿必须得做,那还不如趁早干。”冯冰清说。如今,新泾五村安装的6个共享充电桩解了隐患和矛盾,更践行了低碳理念。
有了成功实践,社工们开始主动找活,在责任田之外寻找增量,将主动探索得来的经验复刻到更多项目中。“这也是能力闭环的一种向度。”一位老书记这样点赞。
作者:顾一琼 张晓鸣 王嘉旖 苏展 祝越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