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全方位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全要素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全领域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日前召开的杨浦区十一届区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杨浦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精神 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推进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的意见》,其核心内容就是“创新四力”。
今年是杨浦创新发展20周年,创新是杨浦的第一动力。杨浦集聚了国家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30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1200家,均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一。
智能建造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将推动建筑业进入建造4.0时代,实现个性化、智能化建造。
近日,一场以“探索未来产业,走进智能建造”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同济科技园举行,旨在搭建政、企、校共享共育平台,让创新要素、前沿技术、先进生产力在“环同济”汇聚、融合、聚变,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本次活动聚焦智能建造,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华东公司等“环同济”设计企业齐聚一堂,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导、教授卢昱杰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头脑风暴,共同探索如何以智能建造赋能绿色低碳未来城市。
在讲座中,卢昱杰向与会者分享了智能建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新应用。参会企业涵盖规划、设计、勘察、施工、运维等建筑行业的多个环节,通过交流互动,进一步促进了产业上下游联动。卢昱杰也为企业代表们提出的各类问题答疑解惑,并提供了具体案例供企业参考。“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上海同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源感慨道,活动让自己收获颇丰,高校最新研究成果与企业市场应用导向相对接,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
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中,多数企业以现代设计为主,传统设计、建筑业企业的成长曲线与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尤其受到地产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当前,现代设计行业正发生着巨大调整,智能建造作为一种划时代的变革正引领着行业的发展。
在国家层面上,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应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创新型应用。今年,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也发布了《上海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推动智能建造与绿色低碳融合发展。
如何以技术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建设,进一步激发环同济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共同推动“环同济千亿级”现代设计产业集群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与跨越?
“现阶段,同济大学科技园正全方位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着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用‘智能+’‘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升级与产业链延伸。”上海杨浦同济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学标透露,未来,园区将围绕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打造涵盖设计、设备、工程的智慧城市、智能建造产业圈,构建“智慧杨浦”新引擎。
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由同济大学、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国家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由校、地、企三方协同建设,将着眼未来科技产业重点方向,以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赋能土木、建筑等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构建基于“自主智能”技术底座的“智能建造”和“智能交通”两大未来城市应用场景。其中,“智能建造”未来产业科技园由同济大学、杨浦区政府和中建集团等科技领军企业紧密协同、共同推动,并通过园区承载和服务。
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是国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园区已开辟了智能建造未来产业科技园载体空间,打造智能建造方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平台;探索制定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优秀毕业生专项扶持政策,建立面向学校学生和教师群体、面向领军企业团队、面向社会专业人才等的分类促进政策;举办智能建造方向的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组建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基金,设立“同济致蓝”概念验证中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钱学标表示,接下来,园区将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区委全会精神,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为基础,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集聚领军人才,引领中小企业共同开发、共创生态,奋力推进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上海杨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