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到家了,等我爬上去再和你讲哦。”清早,70多岁的张阿姨刚买完菜回家,正一手与女儿打着电话,一手扶着楼梯扶手,一步一步地往楼上“挪”去……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下辖高龄老人多、早期商品房多、适合成片加装电梯的小区少,几十级台阶的“出门路”和“回家路”逐渐成为辖区“老宝贝”们生活的“痛点”,他们更是将上楼称为爬楼,“望梯兴叹”成为他们幸福生活的“拦路虎”。
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之一,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既是百姓生活中的“关键小事”,更是紧连群众福祉的“民生大事”。该如何更好地推动辖区加装电梯这项民生工作呢?长寿路街道不断探索、创新,及时挖掘小区内的热心居民,为他们巧搭平台,逐渐探索出一套符合长寿实际的加梯“达人”工作法。
专业力量作“后盾”
想要社区工作的良好推进,那便少不了居民的力量,一直以来,街道都在不断思考让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发光发热”的方法,积极为他们开拓“提社区治理意见,谋向好发展未来”的渠道。
为了让愿为社区治理出力、善出力的居民加固专业“后盾”保障,早在几年前,街道便创设了旨在为社区“达人”量身定制、吸纳专才深度参与的社区治理工作平台—— “社区治理促进中心”,并针对长寿社区治理的实际特点,中心培育、孵化出了一批极具专业性的社区工作室。
其中,“健梯工作室”及时掌握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符合条件小区的宣传工作,将“加梯”服务精准送到“家门口”;针对加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健梯工作室”中的加梯“老法师”多次为小区“加梯小组”开展讲座、交流会,开启指导工作、解决困难、交流协商;针对辖区成功加梯的小区,“健梯工作室”主动梳理加梯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经验、收集案例,为后续有加梯需求的小区提供更明确的“可复制”经验。
社区“达人”推动加梯进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辖区居民的真实需求,社区党总支从居民的身边入手,从属地中物色了一批兼具专业能力和治理热情的“老法师”。
芙蓉花苑居民区的业委会主任邵力为曾是民营企业家,有着多年工程类谈判、审价的专业经验,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小区加梯工作解决过电梯位置是否属于小区范围“红线内”的争议问题;凭借“老邻居”“老伙伴”身份,耐心开解对加梯存疑居民的“心结”;凭借广阔的“朋友圈”,为小区加梯公司的选择加固了保障……同时,他还专门在小区内设立了“芙蓉花苑加装电梯协商工作室”,搭建起“家门口”的协商共建平台。
多年来,在邵力为的协调参与下,芙蓉花苑小区成功加装了8部电梯,另还有2台在推进中。
同样是属地“老法师”和小区业委会主任的还有富源小区的杨美英。富源小区是20世纪80年代的商品房小区,最高楼层达7层,为了尽快让“老邻居”们体会到“上上下下”的幸福,在加梯工作推进中,每天都能在楼栋内看见杨美英“上上下下”的身影。
多年来,杨美英为“老邻居”们解决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事务,哪家有矛盾,她便化身“调解师”认真调解情绪“疙瘩”;哪家有咨询需求,她便化身“联络员”及时为其联系权威机构……久而久之,她成为了“老邻居”们心中的“定海神针”,为加梯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我们听你的”信任基础。
不仅如此,在电梯正式竣工投入使用时,杨美英还在街道“社区治理促进中心”的美丽楼道支持下,为楼道做了美化。她还积极邀请有加梯需求的其它楼栋居民来自己楼栋进行体验,并向其它“加梯小组”成员分享经验,推动整个社区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
贴心“服务者”在身边
除了属地“老法师”的力量,社区内的“第二梯队”力量也是能为加梯工作的推进赋予创新、贯彻新思想的关键,为此,街道不断挖掘“第二梯队”志愿者,促其转化为居民身边的“服务者”。
“我们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楼梯不仅陡峭,而且有破损,每次看老人们上下楼,我心里都不禁替他们捏把汗。”家住在德怡苑小区的“80后”彭亮是楼栋内为数不多的年轻力量,也是老人们的“好朋友”,看着老人们蹒跚移动着上楼的背影,彭亮便一直思考着自己能做些什么。
彭亮是个“行动派”,他根据自己曾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加梯”政策,向居委会询问并阐述了想要为楼栋加梯的想法,在居委会的支持下,他便担起了“牵头人”的重任。
一番逐户走访下来,他发现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根据居民提出的疑问,他除了及时与加梯公司进行沟通、交流,私底下也常常利用空闲时间研究、解读相关加梯政策,去周边加装好电梯的小区楼栋进行实地查看、体验,让居民对加梯工作清晰化、放心化。
在彭亮“紧锣密鼓”的推动下,他所在楼栋成为长三居民区下辖首个加装好电梯的楼栋。“以前上楼,上两层就得歇一会,爬楼就得爬个10几分钟,现在好了,短短10几秒,就上下楼了,方便极喽。”
作者:张晓鸣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