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居民们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激发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浦东许多社区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曹路镇和北蔡镇的居民区内,有着空中长廊打造而成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和颇具老上海风格的墙绘,这是发动社区居民的力量,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成果。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之路。
曹路镇
曹路镇丰舍苑居民区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项目为纽带,携手打造“左邻右舍 空中绿廊”,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让基层治理开出幸福花。
居民区里有4个小区,其中丰舍西苑小区内有一个空中长廊、丰舍东苑小区内有一块绿色大草坪、盛世春晓苑内有一个凉亭。以此为契机,居民区用“长廊”作为纽带,将辖区内的“草坪”及“凉亭”衔接起来,撬动居民的积极性、链接居民的感情。
空中长廊是小区玻璃舞蹈房上一块长廊状的平台,小区居民形成了初步整改方案,准备将这个空中长廊打造成一个室外公共活动空间。
一个能符合小区要求、满足居民需求的升级改造方案是如何产生的?居民区有自己的答案:一听一看,走出去、请进来。听,利用参与式的讨论方式,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想法,既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又更好地贴近居民需求。看,深入现场,充分排摸,抓住居民最关心、最直接的诉求。走出去,通过走出去参观、学习、沟通、交流,寻找适合本社区的可操作的实践方法。请进来,把共建单位等多方主体请进来,一起出谋划策、扩大社区治理“朋友圈”。
项目实施过程中,挖掘出了不少自治达人,形成了“老、中、青、小”的阶梯式团队。廊架、阶梯的升级改造成效,被居民实实在在看在眼里,因而也吸引了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把小区环境建设得更好。
完成升级改造的廊架成为了居民开展社区活动的主要场所,去年以来,丰舍西苑小区在廊架下开展了10余场以科普为主的社区融合活动,参与者超1000人次。用廊架和科普主题活动作为纽带,让居民在参与活动中“走出小家门融入大家门”,实现了从“旁观”到“参与”质变。
“左邻右舍 空中绿廊”项目,为社区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不仅推动社区公共空间的改善,还凝聚了百姓共识、活跃了邻里感情,帮助社区多方主体互融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北蔡镇
走入位于陈春路620弄的德锦苑,一幅幅颇具老上海风格的墙绘格外引人注目,记载着北蔡历史的“御界桥”“虹桥(万隆桥)”,承载着70后、80后回忆的“滚铁环”“造房子”,更有特色美食“小笼馒头”“生煎包”等,栩栩如生的绘画,仿佛带人们走进了时间的长廊。
德锦苑于2016年完成交付,小区共990户,总人口2800左右,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整个小区人口数的一半以上。为了让这部分业主更好地融入上海、了解北蔡,居委会结合锦园一期、二期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酝酿出锦园三期“印象北蔡”项目。
项目初期,负责人组织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召开自治金调研会。大家集思广益,积极讨论,借助居委二楼长廊“印象北蔡”乡貌主题展的成功举办经验,再结合小区内将近1800多的外来人口和部分老年人的怀旧情怀,讨论后决定通过壁画的方式将二楼长廊的主题展搬到室外,展示内容做进一步衍生。
就这样,一个以建筑物墙壁为载体,运用绘画的形式展现老上海风土人情的锦园三期项目正式启动。
在陈桥居委的带领下,德锦苑组建起一支以有美术功底的大学生为主力的志愿者团队,对小区中央地下停车库出入口的墙面重新粉刷,在墙上描绘乡貌、乡情、美食风格图画内容。
为了呼应锦园三期的“印象北蔡”绘画主题,志愿者们还对锦园一期、二期项目进行了清洁、整理,锦园护绿小组的志愿者们也参与进来,用花草树木对一期、二期和三期项目进行了补充和美化。
“自从小区有了这座‘小花园’,我们都喜欢来这里聊聊天、看看花。”在小区居住多年的王阿姨表示,“在这里拍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收到的点赞可多了,大家都以为我在哪个艺术展参观呢。”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浦东发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