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与高黎贡山相隔3000公里,合作情谊却翻越山海,守望一家亲。
云南省保山市,下辖隆阳区、腾冲市和施甸、龙陵、昌宁3县。早在公元前4世纪,保山就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著名的“永昌道”。明清时期,保山成为“滇西大都会”。
自2012年闵行与保山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闵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沪滇协作工作,高位推进、真情帮扶,真抓实干、倾力相助,真诚合作、携手共进,助力保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征程上,我们将把助力保山产业发展作为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以协作促发展,优势互补、双向赋能。”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保山小组组长、保山市市委副秘书长葛季坤表示,小到一颗咖啡豆,大到一片产业园,通过积极探索“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4个+”产业协作模式,在彩云之下的红土地上描摹“产业兴旺”的壮美图景。
上月,保山市·闵行区产业协作投资促进会在申城举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沪滇对口协作联席会议精神,深化沪滇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和转移。闵行区合作交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闵行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核心区,保山市又是我国一带一路的重要陆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缅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闵保双方致力于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将进一步深化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沪滇协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广空间推进。
龙陵县石斛研究所项目
一县一品,打造特色样本,重点产业区域化布局
说起上海市民熟悉的“云品入沪”,就不得不说一说龙陵石斛和昌宁红茶。
“中国紫皮石斛之乡”龙陵,近年来,以沪滇协作项目为“新引擎”,打出良种培育、标准种植、花卉营销、品牌运营“组合拳”,推动石斛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沪滇协作项目在龙陵石斛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建成石斛种质资源基地,现已收集种质资源2466份,完成现花种质鉴定620种。同时,“朱有勇院士科技服务站”“李凡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等相继“落户”龙陵,科技赋能石斛产业。目前,研究基地服务种植户达3万余人次,户均增收6500元。
“‘上海市闵行区对口帮扶龙陵县石斛花卉种植项目’落地后,去年销售石斛花卉盆景21.6万盆,实现销售收入810多万元。同时带动周边群众110人就地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龙陵县林源石斛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志华高兴地说。
品牌运营方面,龙陵注册品斛堂、极斛、元斛等企业品牌,新开发原液、冻干粉、保健品等100多个产品,申报精片、石斛酒等16个龙陵石斛“健字号”。其中,已获批4个“健字号”,获药品GMP证书1个,30个保健饮片率先列入《上海市医保目录》等。
“千年茶乡”黄家寨是昌宁县古茶树资源较为丰富密集的优质古茶区,有上万棵树龄在100年至2000年之间的古茶树群,生态茶山3000余亩,年产古树干茶10吨、生态茶150吨。在沪滇协作项目支持下,黄家寨村古茶树焕发了新活力。以黄家寨为示范点,漭水镇实现了从茶园到公园、从传统产茶区到旅游景区的全面蜕变。
2021年,沪滇协作项目在黄家寨村建成茶文化展示厅,并沿着村边的古茶树修建游道和纪念广场。现在,游客来到黄家寨,既可以观赏美丽的古茶树风光,又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古树茶。
同时,漭水镇茶叶销量创历史新高,2022年共生产干茶372.5万公斤,实现茶叶农业产值2亿多元。在漭水镇黄家寨片区的辐射带动下,昌宁全县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业态逐步形成。
新寨村咖啡特色小镇
富民增收,过去的土特产,今天的金豆豆
今年5月,第三届上海咖啡产业高峰论坛暨2023虹桥国际咖啡文化节系列活动举办,保山小粒咖啡大放异彩。现场,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我们以云南咖啡为主场举办国际咖啡文化节系列活动,就是希望让保山小粒咖啡‘翻红’‘出圈’,让隆阳区潞江坝的咖啡树结出更多‘金豆豆’。”
推动产业发展、提升造血能力是富民增收的关键。潞江镇新寨村村口,“中国咖啡第一村”的白色招牌挺拔矗立。近年来,沪滇协作以新寨村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助其探索“村委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如今,这里家家户户种植咖啡,去年还新建了一座咖啡初加工厂,实施了村庄风貌改造提升工程,加速实现咖啡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走进脱贫户苏杰男家,一条新修的水泥路代替了过往的土路,老屋外又新盖了一排白色新房,一家六口住得越来越宽敞,“种咖啡比种其他的赚钱。不仅不愁种,也不愁收,价格有保障。现在村子里还要发展旅游,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苏杰男的心里盘算着脱贫账、发展账,“我们自己努力、大家帮忙,今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处干热河谷的潞江镇不仅有小粒咖啡豆,它更被誉为“中国热带水果之乡”。在沪滇协作项目支持下,红心火龙果、黄皮燕窝果都已变身为带动乡亲致富的“金果果”。
火龙果种植基地里,几十个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果实。火龙果摘下后,被运往基地的包装车间,分级、包装、贴标、装箱,然后发往全国。
该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把江东村火龙果做成带动潞江坝产业振兴的引领示范产业之一,将江东火龙果庄园打造成生态型热带水果观光园;推动核心农业示范园建设,把江东火龙果做成区域名品。
和小粒咖啡、火龙果一样接地气的还有施甸县的白菜和辣椒。在沪滇协作查邑片区产业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加工脱水小白菜,按照水煮、清洗、甩水、晾晒、烘干等程序分组进行,一派繁忙。
“每天可以加工50吨鲜菜,一年大致可以加工1万多吨鲜菜、700多吨成品。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广东,一部分产品出口美国和新西兰。”保山尚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江涛说,脱水白菜、鲜食辣椒是主打产品,四季生产。
2021年,沪滇协作查邑片区产业基地实现年产值1800余万元。同时,基地13000余平方米的蔬菜种植大棚作为沪滇协作帮扶仁和镇的固定资产,2021-2022年共带动仁和镇16个村集体增收38余万元。
项目区内,农户流转土地每年可获得收益30余万元。土地流转后,农户还可以到基地打工。“我在公司负责管理生产、煮菜、包装,月薪4000多元。”施甸县仁和镇查邑村村民、基地副厂长杨成娜说,现在,基地每天可以带动15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位于施甸的沪滇协作蔬菜产业项目
一手深加工,一手产销对接,两手齐发力
地处中缅边境的腾冲,被称为“极边第一城”。这里作为云南8个肉牛养殖基地县之一,近年来在肉牛产业上持续发力,自主创新“1+3+6”模式,借助沪滇协作引进上海鹏欣集团,以龙头企业带动肉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
腾冲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鹏欣集团入驻腾冲,对腾冲市肉牛产业品种改良、养殖技术提升、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延伸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把腾冲打造成全省肉牛规模养殖示范区、优质种牛扩繁区打了基础,大大加快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步伐。
当前,保山正全力推进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建设走在云南前列,促进重点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建设、集群化发展。
不仅要在产业帮扶上当好“辅导员”,闵行还要当好消费帮扶的“销售员”,持续把消费帮扶作为助力保山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产业和消费帮扶两手抓”。去年,通过规范完善消费帮扶机制,闵行持续扩大消费帮扶规模,运营好区内22家消费帮扶专柜专店、1家生活馆、1家“百县百品”直营店,全年采购、销售保山地区农特产品2.03亿元,同比增加59%。
“一座保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于2019年在闵行正式发布,旨在打造一个涵盖农业全品类、全链条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经过近5年的建设,在“2022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排名中,“一座保山”在超过1000个入围品牌中,排名全国第23位、云南省首位。
如今,保山的翡翠、南红玛瑙、黄龙玉、琥珀等瑰宝已闻名全国,咖啡、茶叶、石斛等农特产品驰名中外,保山小粒咖啡更是远销英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等国际市场。勋功章里,少不了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保山市小组“前方一群人”和上海“后方一座城”的助力。
一个个产业项目充满活力,一次次帮扶互动温暖人心,闵行与保山携手并肩,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线,把握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长线,用责任和担当不断书写东西部协作的新篇章。
(千里携手、山海情深;保山所需、闵行所能……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FM89.9周六上午十点到十一点首播,周日十点到十一点重播的《情义东方》系列专题节目“在灿烂阳光下,共享发展新成果——闵行篇”。)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