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活’不止于活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浙江省非遗馆是一座温情、无界、流动、具有生命力的场所,也是一个面向未来,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照梦空间……”日前,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第二期“大家谈”圆桌会在浙江书房举办。围绕“浙江省非遗馆建筑与展陈——以有限场地展无限空间”话题,来自浙江省业内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深入探讨。
浙江省非遗馆,位于杭州市之江文化中心,是浙江省“十三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之一,是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省非遗馆)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吴延飞介绍,浙江省非遗馆以“人与过程”这条逻辑打造“向海而生”“寻山问居”“觅水行商”三个文化空间,搭建起浙江非遗项目与地域、与人群、与生活的联结点,充分展示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质与精神。
非遗馆该怎么建?“如果说博物馆是围绕物和历史,而非遗馆的内核是人和过程,以人见物体现一个‘活’字,如何让非遗馆成为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这是我们遇到的新课题。”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省非遗馆)调查研究部主任黄欢介绍,为了让大众了解非遗的“活”,非遗馆在空间的规划当中,每一层上都会预留可变的区间,弱化展厅和展厅之间的物理边界,再通过多维度的体验项目,让观众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非遗文化无限天地。
圆桌会上,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曹跃进介绍了之江文化中心建筑设计和构思。之江文化中心呈开放的、具有江南韵味的合院式布局,运用“山水筑境”将大体量建筑细分切割,在四座建筑之间形成一个环抱式、相互对话式的布局,而内部形成一个景观式中心公园。在建筑风格方面,采用现代技术,提炼传统元素,如,青灰色的石材与棕色的木纹铝板虚实对比呈现水墨江南韵味,于诗情画意中展示地缘文化、地域文化特征。
“非遗馆是大集成,形与神、物与人、外与内、量与质、今与昔在此融合统一、相互映衬;非遗馆是大气象,有烟火+生活的文化味,有时尚+潮流的科技感,文化、技术、产品、服务等在此跨界、叠加和融合;非遗馆是大传承,展现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和浙江人的精气神。”《浙江文化和旅游》主编徐继宏认为,非遗馆还是大舞台,能够更好地传播好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非遗馆要始终紧扣“人”这一核心,讲有趣的、智慧的、朴实的、多彩的故事,打造场馆新品牌。
作者:刘海波 周传人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