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滇以“拉祜摆舞之乡”为品牌,在班利村整体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相距两千多公里的上海和云南,在东西部协作中交汇交融。
从1996年起,上海将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理念源源不断输入云南,帮扶协作的种子在云岭大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干部人才越来越多、项目进度越来越快、产业合作越来越紧密。
随着沪滇结对范围扩大到全省,东西部协作达到新高度,新的形势呼唤着一个更广、更深、更开放的沪滇协作关系,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联络组组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边慧夏表示,上海援滇正围绕“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突出精准和实效,完善对口协作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以产业建设一高地、事业留下一队伍、就业培养一技能、消费链接一平台、社会形成一合力、乡村打造一特色等六个“1”为主线,扎实做好防止返贫、整合聚焦、双向赋能、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与云南干部群众一道奋力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未来,基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两地将更好深化对接,携手并进,在落实国家战略上紧密互动,在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上优势互补,在扩内需促消费上相互赋能,在新征程上共同谱写沪滇协作新篇章。
鲁甸沪缘合作联社。
拔穷根促增收
防止规模性返贫
在楚雄州大姚县石羊镇,不少村民的背上都有道道伤疤,那正是工程性缺水情况下沉甸甸的背桶留下的印记。
今春,云岭大地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旱情。以往,烤烟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就成了村民李得平最犯愁的问题。
利用沪滇协作的机遇,当地开工建设自然能提水项目。“不用油不用电,水往高处流”,生产和生活用水就有了保障。山上的村民兴奋地说:“上海援滇干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为我们斩断了‘穷根’。”
上海援滇按照中央“四个不摘”和上海“四个不减”工作要求,聚焦产业、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保持帮扶政策措施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并与当地携手逐步建立起防返贫的长效机制,关注当地“急、难、愁、盼”问题。
为了突破集体经济单村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昭通市鲁甸县沪缘合作联社在构建核桃深加工全产业链的过程中应运而生。该合作联社由15个易返贫村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组成,打造出“合作联社+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新模式:上海援建核桃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所产生的部分收益资金向沪缘合作联社15个集体经济成员和三类对象、脱贫户倾斜。并通过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监督权“四权分置”措施,建立健全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联农帮农带农效益。
也有不少地区把劳务协作促就业视作防返贫的“托底工程”。
长期以来,“气候不适、交通不识、人头不熟、语言不通、技能不匹配、饮食不习惯”“劳动力就业技能匮乏、组织化程度低、转移就业稳定率低”等主客观因素一直制约着云南劳动力外出就业。为此,上海援滇通过“打造专业人才、培育特技人才、培养适配人才、发现技术领军人才、培训农村电商人才”五大举措,构建“五类人才”培育体系。
据统计,2022年上海帮助云南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180110人,是协议数的450.3%。其中,来沪就业14809人(含脱贫劳动力6460人);省内就地就近就业131173人(含脱贫劳动力80378人);其他地区就业34128人(含脱贫劳动力27123人),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并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广南县莲城镇中学教师在上海市静安区学习培训。
整合资金资源
聚焦示范项目
背靠高黎贡山,面对碧罗雪山,怒江州福贡县亚朵村是一个“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地方。这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引种种茶,可惜由于制茶工艺较为落后、产业基础薄弱,茶叶卖不上好价钱。
六年前,亚朵集团创始人耶律胤来到此处,启动“亚朵村的茶”项目,当地“野茶”实现华丽变身。连续几个茶季,当地的成品茶采购金额累计超2300万元,并遍布全国的亚朵酒店,品牌逐渐打响。
对口协作既要搭建政府平台,也要用好市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加快探索形成互利共赢的新模式新机制。上海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持续探索村企结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
2019年至2021年,获得专项财政资金资助的社会组织公益帮扶项目共246个,撬动社会投入资金近2亿元,很多项目落地成为“小而美”的公益帮扶项目。比如复星基金会围绕守护、赋能与激励村医三大重点,切实提高或改善乡村医生的保障待遇、专业技能、职业价值和工作条件等,为贫困地区培养并留住合格乡村医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可及性;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推出“梦想教室”“去远方”项目,通过现场教学、组队合作、设计研学等方式,帮助师生走出大山,走向远方。
2022年,上海还首次实施163百万公益行动,组织16家本市有代表性社会组织结对15个沪滇帮扶州市,聚焦重点帮扶县,签订框架协议,未来三年内将为公益项目落地县市提供总价值不低于100万元公益援助。
资金要整合,项目则要聚焦。
普洱市澜沧县班利村文艺队队长郭玉兰的脑海中曾经有着这样的生活记忆:“住着茅草房、篱笆房,四面窜风漏雨,过着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日子。”作为远近闻名的“拉祜摆舞之乡”。2019年起,沪滇协作采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动力提升”的综合帮扶举措,实施了道路硬化、新建雨水沟渠、集中养殖小区等项目,完善了公共厕所、停车场、休憩平台等配套设施,为其打造一个集中连片区域的特色民族文化村落,形成以休闲、观光、体验为主的文旅品牌。“美丽乡村、魅力班利”建设步伐越迈越稳。
上海聚焦“100个示范村和25个边境小康村”打造的目标,根据不同行政村的自然条件、地缘禀赋,立足当地旅游、种养殖等传统产业,以精品引路,以示范带领,成功打造出多个极具特色的文旅示范村。
临沧市沧源县下班坝村地处中缅边境。沪滇协作项目资金连续三年投入,同时示范撬动投入其它项目资金建设,建成总书记“重要回信”文化长廊、感恩纪念广场、民族团结广场、观象玻璃栈道、“班洪四大嫂”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打造强边固防战略带,构筑富民兴边“新格局”。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沪滇协作一直把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园区全面封顶。
产业优势互补
扩内需促消费相互赋能
第三届上海咖啡文化周,再次掀起一波云南文化热潮,同时也探索出一条“新消费扩大内需、带动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
上海正是国内云南咖啡消费热度最高的城市,带动了当地咖啡精品化率大幅提升。目前,总部设在上海的星巴克中国公司,为云南多地捐赠加工设备,培训“星巴克”农艺师,手把手指导咖农提高种植技术,提升品质空间,并以高于市场均价20%-30%的价格收购高品质咖啡豆。
打造东西部协作新典范,关键之一便是上海大市场和云南大基地紧密协作。在上海的帮扶下,红河县宝华镇实施生态梯田鸭养殖项目,存栏量达6000只以上,年鸭蛋孵化达60万枚,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大理祥云以沙龙镇申洱花卉产业基地建设为支撑,聚力做强花卉产业;借助沪滇协作专项资金,丽江宁蒗逐步加大对马铃薯种薯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最美彝乡”品牌越发耀眼……
沪滇协作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积极探索“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4个+”产业协作模式。
在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一座以上海临港和云南昆明两地命名的科技产业园区正在崛起,它就是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目前,园区42栋工业厂房已全部封顶,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亿元。招商引资聚焦于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
去年,沪滇两地共建产业园区80个,引导入园企业205家,吸纳劳动力1.48万人。未来,双方将在原有共建园区基础上重点打造20个产业示范园区,助推云南产业强省建设。
更深层次的合作也有了突破。沪滇两地在落实国家战略上紧密互动,利用中老铁路“通道”优势、磨憨磨丁政策叠加优势,吸引张江高科技园区及张江科学城等来云南开展合作,在西双版纳共同打造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未来,两地将继续结合上海资金、管理、人才和项目优势,以及云南区位、劳动力、空间和口岸优势,加大产业梯度转移力度,为上海企业到南亚东南亚发展提供便利和服务支持。
“组团式”帮扶为迪庆州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带不走的队伍
带不走的“援滇精神”
协作路子越走越宽、惠民成果越来越多。沪滇协作更高水平的开放协同,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目前,上海结对云南88个脱贫县,实现了“全覆盖”,在一线的援滇干部人才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他们用心服务好云南第二故乡,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与各族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不断深化和拓展沪滇友谊,在经受最深刻的党性教育、最直接的国情教育、最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中进一步锤炼党性、磨砺意志、砥砺品格。
与此同时,干部的培训交流机制也在不断深化,沪滇两地正积极选派优秀干部进行双向挂职锻炼、对口交流培养,为乡村振兴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干部队伍。今年2月,来自曲靖会泽县委统战部的挂职干部加入云南产业招商小分队,赴产业匹配度较高的企业,围绕生鲜食品配送、品牌运营、精深加工、基地种养等进行探讨交流,初步达成产业合作意向。
从去年起,上海积极深化“组团式”帮扶发展新模式,坚持“市区统筹、条线落实、街镇补充”,抓当前、重长远,遴选10个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医疗帮扶试点,26个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试点,并动员上海35家学校“组团式”帮扶云南38家学校,48所医院“组团式”帮扶云南35所医院,10位院长和38名校长将在云南展开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
上海教育部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举,安排帮扶教师与受援学校本地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新老结对、课程结对、学科帮扶等,实现帮扶教师与本地教师互助互长、共同进步。之前,静安区教育部门安排文山广南县第一幼儿园、民族小学、珠琳镇初级中学等校教师来沪参加骨干教师跟岗锻炼与实地培训;同时,广南县联合静安区教育学会邀请一批上海中小学优秀教育工作者到该县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培训,送教上门。
医疗领域,则是注重需求补短板,健全学科补空白。“不辜负每一个‘雪山来客’的期望,我们有底气留住病人了!”迪庆州人民医院院长和嘉明提及上海的帮扶,十分激动。瑞金医院的帮扶助力迪庆州人民医院先后开展了急诊PCI等新技术50多项,还为医院制定了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医教研教材,落实规范化教学;设立临床课题研究,鼓励当地医生自主思考;优选好苗子,送往瑞金医院进行系统性培训……
通过强化“嵌入式”帮扶合作、人才培养培训,上海专业人才队伍正帮助对口地区打造一支支“带不走”的优秀本土教师、医生队伍。
上海干部人才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在保山市新寨村,村干部对上海干部交口称赞:“上海亲人不仅带来了资源,也带来了乡村建设和治理的先进理念,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村庄越来越美,发展越来越好,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返乡。”在德宏芒市泥石流灾害现场,援滇医生团队背负急救物资前行,路被淹,他们趟泥水,踩树桩,爬坡绕道……当地群众连声感激。“满脑子都是救人啊!”
海把山揽进怀里,山将海记在心里。未来,上海援滇干部人才将继承和发扬“要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的援滇精神和工作态度,发挥“前方一群人,后方一座城”的资源和工作优势,最终实现“一次援滇行,一生云南情”的工作情怀。
编辑:叶松亭
责任编辑:范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