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标,博物馆滋养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也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博物馆也正被赋予更多可能和期许。
7月15日上午,上海科技馆“博物馆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智库研讨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上海科技馆主办、上海科技传播智库承办,聚焦当下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新特点、新实践、新挑战,邀请来自科技、文化、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大咖”集智聚力,共同打造大型博物馆集群这张城市文化的“金名片”。
近年来,随着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两座分馆相继建成开放,上海科技馆这艘全球科创中心的科普巨舰持续升级,打造了“三馆合一”的校外大课堂。
如何充分激发当前博物馆集群的发展潜力?博物馆集群的实践特征、运行框架、管理机制还有哪些改进之处?现场,业界专家、国内重要科普文化场馆的馆长们进行了一场关于推动博物馆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头脑风暴”。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率先提出了运用创新技术来“扩容”博物馆资源开放力度的建议,她认为博物馆虽然物理空间有限,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可通过人工智能来赋能“未来的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出现能让空间无限,“当然亲身体验也必不可少,科普教育一定要‘仰望天空’,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激发更多人对科学文化的热忱探索。”
截至目前,上海市已备案的博物馆达162座,约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在申城,逛博物馆正从生活新风尚逐步进阶到“精神刚需”, 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正吸引更多人走进、爱上,并与他们建立更多元、更广泛的文化链接,为各年龄段人群带来美好体验。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认为,博物馆集群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城市发展的问题,“科技馆可以展示更多上海作为科技创新集聚地的成果,赋予上海科技馆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科创特色。”
随着中国博物馆建设快速的发展和免费开放不断扩大,教育工作对于博物馆承担社会责任和自身长远发展的意义也显现出来。
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就认为博物馆集群要加深与上海各学校的合作,将科技馆、博物馆打造成为学生科普教育的前沿阵地。
去年9月,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对外开放。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认为,“集群化”不单单是“群体”的概念,更是在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中去定位,“比如在打响上海品牌上,馆藏是上海图书馆的重要吸引点;此外,我们也正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等空间特色来增加魅力。博物馆集群的建设是一项战略,公共博物馆不仅仅是‘网红’,要‘长红’。”
上海科技传播智库是全国首家联合科普场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传播智库,由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负责日常运行。自2022年成立以来,智库围绕长三角生态科普一体化、与未来对话的博物馆等重大议题举办智库研讨,承接来自中国博协、中国科协、上海市科委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在今年上海科技节上发布《科研人员科学传播实践指南》等研究成果。
2023年,智库获中国博物馆协会2022年度重大课题资助项目“博物馆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尝试梳理并破解当前博物馆行业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此次智库研讨会也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关键的方向,后续课题组将围绕博物馆集群高质量发展等相关问题开展更加扎实深入的研究。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浦东发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