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已缴纳加梯费用,后面流程是什么?”长宁区北新泾街道下辖小区,不少签约加梯的居民心里觉着不踏实:交的钱花在哪儿了?AI解了他们的心结——如今的北新泾,数字场景正逐渐构筑成数字社区。在“加改装智能电梯”场景,试点楼栋住户能在随申办平台“加梯一件事”在线查看加梯办事进度、账户加梯资金流转等信息。
8日,《数字社区导则——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AI社区实践体系》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技与人文-共筑无障碍智能社会”论坛上发布。这意味着社区这一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最小单元,已探索出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无障碍、智能化建设之路。
论坛现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发展研究中心评估咨询部副部长辛竹解读《导则》,特别提到“数字关爱”建设——“面向残疾障碍人群,改造社区无障碍友好设施。围绕消除‘数字鸿沟’,重点覆盖老年人、残疾人数字化无障碍产品”。
“老龄化”和“数字化”这对组合似乎颇显矛盾。在辖区老年人超过41%,有2000多名残障人士的北新泾街道,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是一道必解的题。办事处主任刘丽萍这样注解:使用“无感化”数字手段、提供沉浸式体验、建设便捷化设施,“比如探索电力数据监测高龄独居老人居家安全;引导他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模拟型应用、互动式学习,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提升老年人在智慧学习方面的成就感;铺开家门口‘一键叫车’便利老年人出行。”
这也是北新泾探索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的初衷:打破老旧小区物理空间的桎梏,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的难题,为居民提供无障碍服务。如今,“无障碍”有了更丰沛的内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设施无障碍。在数字化时代,无障碍还拓展至社区办事、社区服务、社区融合、社区自治等范畴。用数字化转型弥合‘数字鸿沟’,让每一位市民举步可达、举手可得数字化公共服务,是数字无障碍的发展方向。”
AI在社区的广泛应用让可及性愈发具象。眼下,北新泾社区平均300米,每步行3分钟就有一处“一键叫车”智慧屏,覆盖辖区住宅小区、菜场、社区卫生中心、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及商务楼宇园区。还有24小时无人看管篮球场,24小时营商服务,24小时机动车共享充电桩、24小时数字司法所……以此为基数,北新泾正在挖掘AI更多可能性。
社区,汇聚各类治理要素、覆盖各类人群,这样的场景为数字化应用提供了上好的试验场。刘丽萍说,北新泾开放所有场地载体,积极引入企业参与“数字场景创新实验室”建设,推进企业落地孵化原创场景试验和智能产品试点试用。譬如与国家电网、区城运中心开发电动汽车共享充电桩模块和应用。辖区内电动汽车共享充电桩设备数据接入“一网统管”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引导周边居民区新能源车错时错峰有序充电,让闲置的共享充电桩“忙碌”起来,提高充电桩使用率。
作者:苏展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