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窗帘让我想起小时候,有外婆家亲切的肥皂水味……”尽管洗过无数次,但用旧窗帘的细部缝入装点新衣,还是让小珂念念不忘。常年离家辗转演出,演员小珂对家人的想念只能依赖于手边的物件——几年前,她找到好友张娜,将她的旧衣与外婆、母亲给予的物品糅合,“再造”了三件新衣。
小珂的故事被做成展览《小珂档案》,作为今年4月上海时装周特别活动,留在虹口区今潮8弄“再造衣银行”概念旗舰空间里,这也是再造设计师张娜的首家实体店。当记忆与情感被缝入针脚,让人哭,也让人笑。
张娜说,自己的职业很难定义,姑且称为“再造设计师”。她的工作内容,有把留之无用、弃之不舍的东西,变得可用;有运用高科技,把矿泉水瓶、废弃渔网等制成环保面料,再生利用……她期冀通过“再造”的创造力延长物品的生命周期,为旧物料赋予新审美新价值,更赋予其回忆与情感。她也在探求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回收、再造、销售、回馈自然的闭环,形成可持续循环,“用自然的方法解决自然的问题”。
▲张娜期冀通过“再造”赋予旧物料新审美新价值。 本报记者 单颖文摄
“载”
张娜知道,喜欢穿素色衣服、热衷跳舞的小珂,有着柔弱一面。一如那条外婆家的蓝白色窗帘,天蓝是外放活力,牛奶白是需要被呵护。所以,尽管这条窗帘快要酥烂,她仍坚持要在新衣里用上它。
选择拿军大衣作底版,则有另一个故事。那年小珂刚到上海读大学,妈妈担心她过不惯湿冷冬天,特地寄来一件军大衣,不仅比着小珂的肩宽订制,还是罕见的收腰款。
张娜把军大衣从腰线处裁短,把带着外婆家味道的窗帘缝入内里。穿上这件新衣,记忆和情感扑面而来。
“将故事改编成设计。”张娜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高级定制”。张娜从小学习美术,大学时选择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前往巴黎深造。之后,她落脚上海,进入某高级时装品牌担任设计师。顺风顺水的她,短短四年就成了设计总监,并于2009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当潮流周期越来越短,工作越来越忙,她不禁自问,如果今天的设计被明天弃置,服装设计的价值又在哪里?
一次和长辈聊天,老太太说到兴起,打开衣柜,精致的旗袍、洋装,笔挺的衬衫、大衣一字排开,更触动张娜的是,老太太见到那些再也穿不上的衣物时,所流露出的飞扬神采。她悉数收拢这些老衣物,重新裁剪成15件新衣,带到了奥地利维也纳时装设计节,“再造衣银行”首秀轰动时尚圈。
不久,一名电视台工作人员找到她,希望她能“再造”刚故去的母亲的衣物。对方手捧着一大摞衣服,用平静的口吻叙述着母亲的曾经,却泪流满面。张娜收下衣物,在此后整整一年里,她不时陷入这个故事中。这也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最终,她在别人的故事里读懂了自己的父亲,在帮对方完成心愿、送上衣服的那一刻,对方笑了,张娜却哭得稀里哗啦。“这是一种对郁结情感的释然。”张娜说,这次经历让她更坚定,设计的价值,在于用衣物连接起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3年来,通过“再造衣银行”完成旧衣改造的仅30人。改造是表象,治愈是内核,为的是让人带着爱和记忆重新出发。她把这个系列命名为“载”。载情,载人。
零废弃
除了投掷私人情感的“载”,张娜更多的改造素材源于旧衣回收中转站。
中转站里,衣服堆成小山。品相好的,挑出来捐给山区孩子;污渍严重、破洞等实在穿不了的,可用布料会被撕成条,扎成拖把拿去卖。
张娜静静看着,思索着其他可能。她拎起一条牛仔裤,比划了下,裁裁剪剪可以做几个包;不同色系的碎布,在她脑中浮现出拼色时装、布帘、装饰品……
张娜决定教捡拾工人们做拼布。这是从传统百衲衣生发出的时尚。她花了大量时间培训工人们如何清洗、消毒、分拆、缝纫,而后给出设计图,标注好色系,让他们用布填色。有了张娜的信任和鼓励,女工们也会在就地取材中注入个人审美,提升了技能,涨了收入。
2018年,张娜开始关注碳足迹,找新材料,助力可持续发展。她不仅带领海边游客和周围居民一起回收饮料瓶、废弃渔网,转为再生材料,并通过设计提升它们的价值。这些面料多被做成平实的衣服、拎包。“绿色低碳、环保再生、可持续利用,这些概念应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用零废弃让可持续循环起来。”
实体店
“再造衣银行”品牌做到第13年,需要一个空间展示设计、传达理念、试水商业模式。
张娜把店落在今潮8弄,因为这处让老房重生的时尚地标,与她的“再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用碎石铺底天井,用环保材料塑成夯土墙面,用废铁打造收银台,用拼布做挂饰。
对张娜而言,实体店是一套陌生的运营体系。听闻她开店,不少人毛遂自荐,但她还是选择了相识十年的小米。小米曾是某奢侈品牌销售,见证了“再造衣银行”的日臻成熟。
张娜在店的时候,两个人就讨论空间布局,细微到转角前摆什么形状的衣架,线筐放在哪件衣服下。她们希望以设计和销售的双重视角,为这些独一无二的衣服安排最合适的展台。
对走进空间的客人,她们以微笑建立连接。如果客人在某件衣服旁驻足,她们会用一两个逗号介绍设计风格、上身效果,却用一两句话介绍衣服背后的故事,也会用更长篇幅介绍面料来源、环保理念。尴尬有时会出现在结账后,她们双手将衣物递上,这里不提供塑料袋、纸袋。
“再造衣”售价不低,但依然有一批有着共同审美与价值观的消费群体,他们偏爱独特的设计,愿意为环保和情感埋单。张娜坦言,“再造衣银行”的门槛,是与批量化流水线成衣区隔,做“人们衣橱里的1%”,且长久。
店里,一台显示屏轻声播放着“再造衣银行”相关短视频。前面有条长凳,留给想听故事的人。
作者/摄影:单颖文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