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丝毯需要经过十二道工艺流程完成,一平方英尺丝毯需要手工打8字结14400个栽绒结。一幅丝毯制作过程大约需要10-12个月的时间……”在金山丝毯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程美华的声音在讲堂里回荡,台下屏息聆听的都是中小学的学生。一道道好奇目光探索着这个由丝线构筑起的艺术世界。
就如同50多年前,站在选择人生未来的路口,不满20岁的程美华被丝毯那珠宝一般的流光溢彩吸引,一瞬间就决定投入一辈子。金山丝毯之美,给了前来参观体验的学生们以最简单强烈的冲击。而程美华要做的,是让这一门高雅精致的工艺“蹲下来”,让孩子们跨过门槛走进来。最终,将这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纯净的心田。
年轻人去哪儿了,“美丽世界”谁来接棒?
一件事做一辈子,从事业变成了使命。凭着对于美的领悟与执着,程美华从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工程师、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地毯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将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上海金山丝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断推陈出新,打破传统平面的丝毯格局,让丝毯从平面走向立体,丰富了丝毯的表现力,打造软雕塑的新特色,成功地创造了凹凸错落的海派艺术新风格,令金山丝毯在全国独树一帜。她曾多次在国际国内荣获大奖,用“中国好手艺”载得全日本最高奖项——“总理大臣奖”,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
然而沉浸于艺术世界的程美华,心头却始终压着一道难解的题。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金山丝毯厂的“黄金年代”,每至晨昏,上下班的工人熙熙攘攘。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里的建筑矗立不动,当年新栽的杉树已经长得比小楼还高,而厂区里的人却越来越少。“有一天我在厂房里转一圈,从绘图、打版的设计师,到上机操作的编织工,都超过50岁了,整个厂区安安静静,像是个被遗忘的图书馆。”程美华讲述当时的心情。
年轻人都去哪里了?是因为在广阔的世界面前,丝毯之美黯然失色了?还是丝毯编织的枯燥、沉重劝退了向往之心?这个美丽的世界,如果找不到后继之人,又如何成体系地传承下去?从问题从一个衍生成了一串。程美华彻夜难寐寻找问题的答案,终于她决定面向社会打开大门试试。从2018开始,程美华把闲置老厂房改造成了教室,开始边开放边完善她的体验课程。
“大师授课”火了,老厂区变身研学“热地”
沉寂多年的厂区突然就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访客,厂里上了年纪的工作人员在兴奋之余也都要跟着磨合,适应起新的节奏。“上午开进一部大巴,迎来50个孩子,下午再来50个。一天里有5-6个小时都是给孩子上课,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程美华说。
在手忙脚乱里,程美华挂出了“中华手工丝毯技艺体验坊”的牌子,打磨出了她的美华“丝毯艺术三部曲”第一部:走进“大师讲堂”,由程美华上台分享上海丝毯的传承与发展;第二部:走进“中华手工丝毯技艺体验坊”,由操作员传授技巧,让访客体验手工技艺;第三部:走进“成果展示厅”,由讲解员分享创意成果,让访客品鉴金山丝毯精品之作。整套课程可以灵活控制在2-3小时之间,而且合理配置了人力。在原有A区设施基础上,又改建出了B区课堂,大大提升了接待能力。如今,金山丝毯厂接待研学团队的最高流量可达一天200人。
走进课堂的孩子,见到夺目的丝毯,聆听程美华的讲解,有的屏息凝神,有的连连称赞。这个时候程美华仿佛看见了50多年前的自己,也看见了金山丝毯的未来。当时第一期活动,是金山区青少年活动基地组织的。那些走遍了全金山的研学基地的教官跟着孩子上完整堂课,向程美华赞叹:“你这里是最棒的!”
春华秋实,水滴石穿,程美华对于丝毯技艺传承与发扬的精心布局和付出,渐渐走入收获季节。2019年,金山丝毯的丝毯织造技艺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6月美华大师丝毯创意工作室被授牌成为金山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2020年5月,工作室又成为了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此外,这里还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联盟认定的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创新交流基地、由上海市总工会授牌的上海职工学堂、由市妇联授牌的上海巾帼女性创新学堂。
“小机台”揣进包,丝毯传承来到新一站
丝毯是程美华的使命,而每一个走入丝毯工作室到的孩子都是程美华的珍宝。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她把庞大而笨重的机台刷成了明亮的橙色。为了降低学习门槛,她设计了色彩明快、图案简洁的12生肖和12星座系列作品。然而,即便是作品缩小到1平方英尺,也就是A4纸那么大,依旧不是一名初学者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程美华就在机台旁放上表格记录,每个上机操作的孩子都会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学校、操作时长以及在这幅半成品上打了几排“8字结”。记录不断延长,而丝毯也如同栽在经纬上的麦田不断生长。
“我们在整理学习记录的时候发现,一平方英尺的小丝毯,需要150名学生接力完成。学习丝毯编织技艺,是美的教育,是劳动教育,同时也是对于孩子心性的磨练。”程美华说。
在授课中,有孩子对丝毯一眼入迷,他们对程美华说:“可惜机台搬不走,我们回家也想编,还想把作品带回家。”孩子的诉求,程美华马上安排。2020年,一款时尚杂志大小的“移动数码小机台”被研发了出来,取代了2米高宽的沉重设备,成为了教学工具里的主力。每一道经纬标注数字,每一款图案配齐丝线,做成了可以揣包里带走的材料包。在教学中,由老师示范操作完成1/3,学生现场跟学完成1/3,剩下的可以带回家继续做。如此一来,孩子们体验丝毯编织的时间大大延伸,他们可以拥有一幅属于自己的作品。小机台本身又可以作为丝毯的边框,作品完成后就成了一个别致的装饰摆件。
无意中的创举,让丝毯编织教学也跟着灵活轻盈了起来。一张小机台打破教学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可以进学校、进社区、进民宿,走入千家万户。它成了金山丝毯编织这项非遗技艺传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也由此获评2022年初申报上海市文创扶持项目,并在不久前获评2022年“上海伴手礼”。
“一切都在越来越好。”今年已过70岁的程美华,看着充满生机的厂区无比欣喜。每一堂课结束,她都会留出5-10分钟,让孩子们留下心得体会。
来自朱行小学五年级二班曾庆泰写道: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我国在丝毯(方面)十分地优异,在这里的作品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年年有余》,色彩鲜艳,十分漂亮,我喜欢这节课。金山小学五年二班朱梓琪的留言是:我觉得这里很有趣,很好玩,不仅参观了美华大师的作品,还自己动手做了。我们应该把这种工艺发扬光大。密密麻麻的便利贴,已经组成了另一块绚丽之墙。
作者:范黎平 薄小波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