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刘苗吗?在一段时长4分25秒的电话录音里,这位居民区书记与医护人员互陈不易、交心谈情,打动了无数网友。电话挂断后,这位声音沙哑、带着哭腔的“小巷总理”火了。而基层社区工作者,这个出现在我们无数人生活中的形象,更加丰实饱满。
同样是这位刘苗,穿上正装、打好领带,今天走上的是一个“小巷总理”的专属舞台。2022年度“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揭晓,卫华、刘苗、潘志歌、尹晓芸、朱燕军、史晨蕾、施云霞、韩东英、吕文洁、刘俞倩等10位社区工作者获此殊荣。本市地标、商圈及社区大屏等也统一打出“向社区工作者致敬”的字样,向全市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致敬。
“数字兵法”成“小巷总理”治理工具
从约5.7万名基层社区工作者中脱颖而出,刘苗既感光荣,又深觉使命职责之重。他曾在部队一待就是十六年,就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他,转业后来到社区,从帮助调节家庭矛盾到调和上下楼邻里关系,直面社区里的千头万绪。
“虽然每天遇上各类鸡毛蒜皮,但这些看似无关的小事,其实也有脉络可循。”在推进社区治理中,他创新施行了权利分享、责任分担、任务分领、服务分类、经验分创的“五分工作法”。这样一来,社区里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被调动激活,更有效地将居民“金点子”汇聚成社区治理创新的“智慧源”。
多位收获荣誉的“小巷总理”直言,如今的社区治理,不仅要手勤、脚勤,更需要依托智慧大脑、懂得“数字兵法”。
吕文洁,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曾在企业从事过人事工作的她直言,“在企业管人与在社区管人完全不一样”。企业管理依托的是规章制度,而在社区,与居民们打交道讲究以情动人。
为解决老社区老人“上下楼”难题,她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出加装电梯“123”工作法(即组建1个临时党支部;成立加装电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2个支撑机构,同时编制2本指导手册;搭建街道、居民区、楼组3个层面议事平台),临汾小区35个符合加梯条件的楼组中32个加梯成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成规模推进加梯的标杆小区。基于这套工作法,加装电梯在临汾路街道从个案变成量产。
年轻社工修炼“基本功”、勇挑大梁
2020年以来,本市已累计推选产生30名“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44.5岁,越来越多年轻“小巷总理”崭露头角、挑起大梁。下一步,本市将持续开展“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评选活动, 充分彰显先进典型人物风采,持续提升本市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为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上海多年来坚持机制创新。2014年以来,上海从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角度,进行制度创新,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5.7万人,平均年龄40周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2.3%,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薪酬持续提升。
为提升基层社工们的“实战能力”,近年来,市民政局也不断完善社区工作者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今年,将聚焦实务导向和基层需要,围绕社区工作者专业服务能力,在组织动员、民主协商、资源整合、应急管理、智慧治理等方面打造一批社区治理精品课程,帮助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尽快熟悉工作岗位,促进骨干社区工作者持续提升能力,以培训赋能梯队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巷总理”。
比如,今年以来,本市按照“一名好的居村干部应当认识1000位社区居民”的要求,组织居村委会成员常态化开展“四百”活动(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引导广大社区工作者在巡查走访中进一步掌握社区情况底数、关爱服务重点群体,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修炼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